<h1>第311章 经济危机(十七)</h1>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好人或者坏人,一个人一定会在一部分人眼中是好人,在另外以一部分人眼中是坏人。国家也是如此。
1874年2月,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延烧,英国掀起的对中国的讨论风暴刮过了英吉利海峡,登陆了欧洲大陆。最初的时候欧洲大陆上的报纸是用一种看热闹的态度,有关内容放在社会版的花边新闻里面。德国报纸甚至都不讨论这种激进共和主义的事情。
英国不愧是此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从1788年到现在爆发了大大小小十几轮经济危机,掌握英国政权的贵族与资本家们一直试图找到彻底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然而经济危机的规模越来越大,波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从纺织业到投机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国内到国外,从地方行政到国家政权。没有什么领域能够逃出经济危机的打击,没有什么制度能不在经济危机带来冲击下安然高卧。
越了解中国的制度,英国贵族与资本家就觉得越扎眼。可积累了丰富经济危机经验的英国上层也的确看到中国制度在应对危机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英国知识界的看法则更加活跃。因为牵扯到共和制度问题,英国大报上最初只是刊登抨击共和制度倾向的文章。当英国知识界开始讨论起中国制度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大报也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不谈中国的制度,不谈中国的理念,只谈中国的一些具体手段。这种讨论让参与到论战中的一些中小报纸的销路狂增。《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
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份针对知识阶层发行的报纸。经济学人从最初就介入了此次大讨论最重要的是,在讨论中,经济学人开创了只谈手段,只谈现象,不谈背后的讨论模式。不触及英国统治阶级的同时,又顺应了焦虑的英国民众的心情,于是在识字工人阶级中的销量暴增,影响力飞速扩大。
这下英国大报纸受不了了,他们终于也一头扎进了这场讨论中。而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一出炉,同样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欧洲各国报纸也开始跟进。
马叔看这些问题看得极透,他的评价是“垄断开始从自发向自觉进展!”
韦泽主导的经济模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府控制的垄断行为,欧洲不管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不管与这个基本制度相配合的政治以及社会制度,他们看到的是这种垄断带来的效率。资本需要市场,通过垄断完全控制市场,对于经济危机的控制能力就充分强化。有了数据支持,对市场的判断会更有前瞻性,更能预判。在资本家看来,这种行动能带来更加理性面对市场波动的可能,甚至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马叔早就看过韦泽对经济危机以及经济三大循环的文章,他所期待的是着看未来韦泽会如何应对中国的经济危机。至于远逊韦泽水平的修补匠技术,马叔甚至都懒得立刻做出评价。
英国乃至欧洲舆论讨论方向的转移让中国驻欧洲各国大使们的日子终于好过起来。几个月的低调之后,英国群众们散去了,正常工作终于可以继续进行。欧洲佬,特别是英国佬自尊心很强,经济学家以及知识份子们把源自中国政策的各种解决方案冠以他们自己的名字。xx经济学,xx爵士解决方案,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案纷纷出笼,并且在财力与人脉的运作下开始试图为个人或者集团谋取各种利益。而中国随之进入幕后,至少脱离了漩涡中心。
当然,这种脱离很有限。英国统治阶级对中国的态度更加敌视起来,这是基于制度,思想,经济方面的冲突。英国这次危机的影响暂时还没有那么大,因为英国应对经济危机经验最多。中国老话讲,一朝被蛇,十年怕井绳。咬经济危机十年一次,上一次经济危机是1867到1868年爆发的。英国国内对于投机还有很深的畏惧,知道过度投资的危害,所以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还不算太激烈。但是中国貌似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办法,那就意味着中国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投资,以中国过去二十年表现出来的高速发展,再过二十年,中国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
1874年4月,英国上议院里开始了一次阴森森的讨论,讨论内容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俄国人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始终哀号,中国军队夺取了黑龙江之后,就开始派遣小部队对俄国在远东的据点进行扫荡。而且中国海军可没有满足于夺取黑龙江,中国舰队已经杀到了白令海,拔掉俄国人进入太平洋的据点。夏季的阿拉斯加都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与俄国一样,对于土地有着无比贪婪的追求。如果让中国人夺取了阿拉斯加,他们就和加拿大接壤。”贵族议员语气沉重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