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32章 发酵(十七)</h1>
山西政法委的朱长山与国土局的孙明理原本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朱长山一直比较亲近省委书记司马平,孙明理则被认为是省长韦秀山的人。可这一段两人之间的关系倒是亲近不少,先是太原城的公检法大院撤除,接着是整个山西公检法单位大院的撤除。政法委与国土局的两位头头最近不得不全面合作。可真的一合作,大家都发现其实对方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下班之后,从会议室里面出来的孙明理看旁边没人,对朱长山说道:“老朱,晚上出去吃饭吧?”
孙明理想了想,他叹口气,“出去吃又要找位置。我家离得近,去我家吃吧。”
这还真是极大善意的表现,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的不错。城市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饭店,兜里不缺钱的家伙们已经很少请人到自家吃饭。如果不是面对那种真正觉得比较亲近的人,基本不会请别人到自己家吃饭。
对朱长山的表态,孙明理当然没有拒绝,他答道:“好,你先走,我稍微晚点。”
等朱长山把孙明理迎进自家大门的时候,才发现孙明理拎了几斤卤牛肉。把牛肉递给在朱长山身边的朱夫人,孙明理笑道:“我觉得街口那边的陈记牛肉不错,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喜欢。”
“是在刘记旁边的那家吧?”朱夫人熟门熟路的问。
“就是那家,人好多,差点没排上队。”孙明理笑道。
朱夫人去做饭,两个老爷们往书房一坐,门关上,窗户打开,就坐在窗户边开始边抽烟边聊天。孙明理叹道:“以前真不知道都督有多厉害,只是知道都督了不起。这次听都督讨论工作,才明白都督为何总是能提出看似矛盾的要求。”
这话虽然笼统,一起参加会议的朱长山也挺的明白。他吁口烟,连连点头,“看着简单,其实不简单。看着不简单,却能责任清楚,又不是那种把人逼死的做法。”
有关农业技术人员是否分地的讨论最终变成了是否建立各个农村领头人的讨论,这个议题的变化是山西这些年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只要牵扯到制度,特别是所有制问题,山西就会习惯性的变成一场内斗,内斗最后变成扯皮,议题最后无疾而终。
这次情况则不同,作为建议人的韦泽自己先提出“农业带头人”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带头未必成功。这不是空对空的瞎扯淡,都督调查了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责任之后,发现这些技术人员仅仅是科研机构的推广者,甚至只是个销售者。实践不足,理论也不足。归根结底可以用“不专业”三个字来表述。
技术人员不专业,农民们的问题则是“不明白”。想让农民明白,想让技术人员专业,就需要互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此,韦泽的评价是“投入很大,费力很多,却很难被当成是政绩”。
在韦泽说出“不专业”“不明白”的时候,山西省委的这帮人只是觉得韦泽都督不糊涂。等到韦泽明确指出“很难被当成是政绩”的观点,所有的官员终于明白都督对官场和政府的了解程度远远比他们想的要深刻的多。
就如韦泽都督在论述过程中所讲,再专业,再明白,也顶不住一场水旱灾害。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产量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山西自然条件的确不如那些农业大省,东北的大平原,黄淮的大平原,北美的大平原,南方的三角洲地区就是能够用上最好的技术,用上最好的机械,生产效率与山西一比真的能称为丧心病狂。
山西在推行农业带头人政策的时候要面临无数的错误和必然的失败,即便是花上几年时间初步完成这种推广,也不可能让山西在农业方面有本质性的突破。单纯从官场的角度来说,这种投入产出比太低,很难把这个当成政绩来作为下一步晋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