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古洛知道再问下去,就是废话了。
出了门,原本阴沉的天空飘起了雨,细风吹了起来。东北的微风不像江南甚至华北的诗人描写的那样温情、浪漫,能引起人惆怅的情感。这里的人们对这种风有种形容,叫做“嗖嗖的”,这不是声音,而是人体的感觉,是那阴郁空气中的森冷。如果是夜晚,几乎没有人不战栗的。胡亮看着在风中轻轻摇摆的树叶,说:“魏有福走后,有十分钟,英来出来的。魏有福大概不是目击者了。那个农村人比他们晚得多,看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看了一眼正在掏出烟盒的古洛。
“那也要查。”古洛声音不大,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来形容却是最恰当的了。
找这个栾宜民倒是很容易,那时的人还比较老实,藏头露尾的事一般是不会做的,何况这个栾宜民又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古洛向郊区的派出所打了几个电话,就知道了他的住处。
“住的不近,还不通公共汽车,他是怎么来的?”胡亮像是在自言自语。那时还没有出租车。
“坐马车,要不就是拖拉机,后者可能性大。”古洛说着,就上了吉普车,坐在胡亮旁边副驾驶的位置上。
天气还没有完全转好,但已经能透过灰色云彩的间隙看到蓝天了。那是湛蓝的天空,纯净得让人的心都会欢笑,但却忽隐忽现,飘移不定,透着神秘的气氛。阳光有时候也和蓝天一道钻了出来,将刺眼的光射向胡亮和古洛的眼睛。
“这人查不查意思不大。”胡亮刚和古洛搭档,加上他的学历,虽然久闻古洛大名,也千百次告诫自己要谦虚,尤其在这位神探的面前更要拿出小学生一样的态度,但他心底深处却有着一丝反抗的念头。虽然不强劲,但却很顽强,像尖锐的锥子一样,往往刺透他理智的外壳。
“不,要查。所有案件的破绽都是从细节暴露的。细节是什么,不是明摆在那里的东西,‘细’是我们要心细,调查得细致,‘节’才是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我们要仔细调查每一个小小的环节。即使看起来,是没用的,或者按正常的推理是没用的东西。”古洛今天心情不错,想教给这个新来的、趾高气扬的大学生一点儿真正的东西。
“我知道。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我们侦查工作必须做的。”胡亮带着不屑的口气说。
古洛很了解人心,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因为他也曾经年轻过。于是,就眯起眼睛打起盹来。
汽车猛烈地颠簸起来,古洛睁开眼睛看了看。车子已经进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东北农村的屯子,前几天的雨让屯子里的路变得坑坑洼洼,车走在上面像个醉汉,摇晃得几乎要侧翻过去。
大队支书微笑着迎接了这两个城里来的警察,并将他们带往栾宜民家。
路太不好,古洛和胡亮将车停在大队部门前,就跟着支书走着去。
“这人怎么样?”胡亮问道。“这才是没用的调查。”一阵厌烦感涌上他的心头,古洛故意落在后面。
“还行。咱们都是农民,能有啥?别吓着他就行,这小子这辈子可能和警察都没说过话。”支书笑着说。其实,他除了和公社公安人员认识外,连和县城的警察都没说过话。
“老实吧?”胡亮还在问。古洛的心情从厌烦变成了嘲讽。“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就不问这些废话。”想到自己被誉为全省第一神探,他就觉得其实在年轻时他就已经与众不同了。“神探是天生的。”他再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
“老实。庄稼人哪有太滑的。这栾宜民在屯子里也是数得上的厚道人,就连他家的狗见人都不叫唤。”支书笑着说。
话音未落,一条黑色的大狗从农家院子里冲了出来,低低地咆哮了一声,就冲向支书。胡亮反应快,飞起一脚,狗退缩了,但还在威胁地狺狺叫着。
“去!”支书作势要打狗,“老栾家的,咋回事?把狗拴了!”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快步走了出来。她喝退了狗,说:“是支书大姐夫呀。”
“是。栾宜民在家不?”
“在。”农妇看了看那两个警察,把他们引进了屋子。
栾宜民在炕上躺着,脑门上全是拔罐子的紫斑,把胡亮吓了一跳。
他哼哼唧唧地接待了远方的不速之客,但头脑却很清楚,也让两个警察吃了一惊,尤其是胡亮。他在吃惊之余,还有些羞愧。
“我瞅见一个人,不,是两个。一个好像背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