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总在面临这种平衡的困境。忠和义,公平和效率,大义和私情……似乎放弃哪一个都不够正确。年少时的他们总是致力于寻找一个平衡点,经历得多了才知道,平衡根本不存在。岁月教会他们妥协和退让,左右摇摆之中,反倒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平衡。
两人相视,会心一笑。低下头,又各自忙碌起来。
第171章
建成三年,京城大旱。打从春天起雨水就少,到了五月热浪袭来,竟比往年的盛夏还要热上一些。
热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黄土地都快烤焦了。京城里,顺天府“天干物燥”的警锣不分白天黑夜地响着;京城外,各个府县都进入了山林防火的警备状态。朝廷中,工部的担子最重。为了防止这场大旱影响来年的收成,京郊三大蓄水库要开闸放水,供百姓浇灌农田。事关重大,左右两位侍郎亲自巡视,确保人工水渠的灌溉能够顺利进行。
如今的户部左侍郎正是孙钊。他在出任青州知府期间不畏强权,举报了徐阶的两个儿子,故而在京察时得了个“一等”的评定。元朗提拔他入了工部,做水务司郎中。
也是孙钊运气好,入司没多久就赶上京郊农田水渠修建的大工程。他在花山时就主抓水路基建,在恶劣的环境下主导完成过不少复杂工程。在平地上修水渠,简直小菜一碟。
从出草图到最终完工,孙钊前后用了不过五个月的时间,打破了衙门的记录。元朗又趁机升他为工部左侍郎。这样的晋升速度引人侧目,甚至有声音说他将会是入阁的热门人选。
“你回京城不过两年,七品主事到三品侍郎,已足够引人注意了。久居盛名之下,非祥瑞之兆。你平时要谨言慎行,不要让人抓到错处来。”唐挽嘱咐道。
“是。”孙钊应着。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唐挽府上拜望。今日户部开会晚了,来时正赶上饭点,唐挽便留他一起用晚餐。
“老师,学生有件事,不知当不当说。”孙钊道。
唐挽一边夹菜,一边拿眼睨他:“什么时候学得这么拐弯抹角的。”
孙钊张嘴先“嘶”了一声,说道:“就是怕给老师惹麻烦。”
“我只嫌麻烦不够多,”唐挽笑道,“行了,跟我没什么不当说的。说罢。”
孙钊垂目点了点头,仔细斟酌了词句,道:“这些日子学生在外巡查,发现京城东南二百里,有个叫承郡的地方……”
他话说到一半,就给停住了。唐挽心里已经有了谱,面上却仍是淡淡,道:“承郡如何。”
“那可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的,”孙钊一笑,又沉了脸色,道,“学生督察水务时,发现镇国将军朱贵兼并良田上百亩。为此,学生专门找了户部的同僚查对,发现这些年承郡上交的粮税,与实际亩数不符。学生猜想,那少了的粮食,恐怕都进了镇国将军的府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