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
林灵素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林灵素有一个有争论的人物。由于他在徽宗执政期间所处的地位与实际作用,引起了众多官宦、儒生、佛教徒、民众及部份道教徒的反感与公愤。他利用徽宗的昏庸迷信,勾结蔡京、童贯之辈奸臣,排斥异己,尽情享乐,使政治更趋腐化。他依其特殊地位,干预政治,“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12)引起佛教及其信徒的不满,以及儒生朝臣的反对,促使政局动荡,社会不安。他排斥同道,害死同朝道士金门羽客王允诚。《能改斋漫录》记载有一道者听林灵素讲经,怒目而前,敢于向他挑战。不过,还需要探讨的是,林灵素在道教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他在神霄派形成的过程中,他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里略加分析。林灵素为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生日不详。七岁读书,能作诗。据说苏东坡曾见之,惊异其聪明,并问其志,答曰:“生封候,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迥脱尘俗。初林灵素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载,忽一日卒死,林灵素为其沐浴安葬,得所遗书三册,细字如珠,间有天篆,人莫能识,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内言神仙变化法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先生自受其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冶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次年,林灵素至岳阳酒肆,复见已死复活的赵道人。道人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15)赵与时《林灵素传》亦曰,林灵素之五雷法,为入蜀时得自赵升。显然,这些皆为依托之言正一神霄派法师
,只是说明林灵素的道法来自张道陵天师道传统。林灵素是一个颇带悲剧的人物。他自幼学道,通雷法符咒之术,后得徽宗的宠信,利用徽宗道迷信的心理,排斥异己,干预政治,助长了朝廷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但他毕竟只是一个道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无法与代表大官僚地主利益的皇权及蔡京、童贯等奸臣对衡,故最后终遭贬遣,死于故乡。但在道教的发展方面,他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神霄派亦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为林灵素所传。神霄派弟子刘玉说:“神霄有赤明之馆,火铃之,中有一神,即天丁也。由林灵素——张如晦——陈道一——薛洞真、卢养浩——徐必大——刘玉,此神霄一脉已传至南宋理宗、度宗年间。此系称林灵素为“玉真教主”,门人自称为“玉真弟子”,故可谓之神霄派玉真门。
【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后于明中叶衰落,自清朝后销声匿迹。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陈采《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所云元始天尊传衍为二,再衍为四派等语,事属教内传说。但所云:“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云云,是否可信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云:“祖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九月九日生。寿一百三十二岁。遍游名山,师事许真君(许逊)、郑真人(郑隐)、灵光圣母,……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乃授以元始大道。……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无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成冲举,居金阙昭凝,主清微洞照府。”观此,即使唐代有祖舒其人,已被完全仙化,是清微派道徒所奉的一代祖师,似不可能是清微派的创始人。即清微派在后代尚未出现。该书又谓:从祖舒以后,八传而至“混隐真人南公”,据该书和《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等所记,系指祖舒下传的休端、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等九代宗师(实为九传。诸书所记名字略有差异)。诸书对李少微以上八人的事迹所记极简,且未注明其活动的时代,故难据以判定清微派在当时已经成立。对南毕道的记载稍详,但仍多歧异而仿佛。《清微仙谱》云: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寅时生于眉山(今属四川——引者注),幼擢儒科,登仕版。尝倅湖右。夜梦神人语以师至,达旦郊迎,果肖梦中之相,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指李少微——引者注)也。迎归待以师礼,数以难事试之,坚心如金石,遂悉付以隐奥。……后佐宋理宗,数谏不从,归隐不知所在,人以为仙去。”《清微斋法》云:“南毕道,字斗文,乃清微保元仙卿,眉州人,丙辰十一月初三日寅时降生眉山,淡荣利,学通天人,仕宋累官至广西宪。
尝遇保一真人授至道,能役使神*。……隐青城山。”《道法会元》卷二云:“讳毕道,号西滨,眉州人。……十月初三日生。……李真人数试之,不怠,以四派玄奥授之。……后西滨仕至广西宪司,休官入青城山。”略其岐异之文不论,南毕道盖生于宋理宗之前的丙辰年,即宁宗庆元二年(1196),至理宗即位之甲申(1224),已三十岁。他在理宗朝仕至广西宪司。曾受李少微传清微法,后隐青城山,不知所终。观南毕道一生,除传授弟子黄舜生外,别无二人,故尚未形成为一个道派。清微道派的形成,盖始于南毕道之弟子黄舜申时。黄舜申(1224~?),名应炎,字晦伯,舜申为其法名。福建建宁人。出身闽中世家,少通经史百家之学。年十六,侍父于广西幕府。某日染疾,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以符疗之。病愈,授以清微雷法。宝皊(1253~1258)中,出任检阅。理宗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赐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奏对明敏。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使清微道法大行于世。可以说至黄舜申时,其教派组织始正式宣告成立。清微派在南宋形成之后,至元代,取得很大发展,名目甚多。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序》:“正一法外,别有清微法雷,名逾数百。”元代清微派,仍以黄舜申一系所传最盛,他的弟子分为两支向南、北发展,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一支以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从而使清微道法很快传播于大江南北。南传一系为黄舜申弟子西山熊道辉(号真息),道辉传安城彭汝励(或作砺),汝励传安福曾贵宽(号尘外),贵宽传浚仪赵宜真(号原阳)。因未见熊道辉、彭汝励、曾贵宽等人的传记和其他资料,唯知赵宜真活动于元末明初,故此系在元代的发展情况不详。北传一系的主要传人是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其主要特点是全真道士兼传清微法。张守清弟子最著者有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等。从他们开始,清微派的传法即由元入明。张悌,字信甫,号无为子。浙江象山人。奉亲能备孝养,早从方士学。既壮,出游南粤北燕,后止武当,师张守清。守清启以道要,署为首众。三年而化。黄明佑,字太霞,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人。“早岁抗志烟霞,历诸名岳,礼武当太和张真人(张守清),嗣清微法派,凡有祈祷,无不感应。”彭通微,“原名宏大,号素云,河南汝阳人。大德十一年(1307)二月十五日生。年十二,事刘月渊为师。至正四年(1344)游武当山,时太和张真人主紫霄,素云服劳执役三年,得真人授炼气栖神之旨。……明洪武十四年(1381),始至细林山,结茅居之。……明太祖遍求天下高人,有司以闻。二十七年(1394)秋八月返真。是岁中使入山宣召,以羽化闻”。单道安,“均州人,从南岩张真人(张守清曾住南岩天一真庆——引者注)学,究道法,执弟子礼,勤恳弗怠。……洪武初,游西华、终南诸山,仍居重阳万寿。一日,以所授玄秘付与门人而去,弟子李素希携冠履葬于五华仙茔”。但此后传承情况缺乏记载。明初除张守清弟子传清微法外,还有其他武当道士传清微雷法。如金台人李德渊(号古岩),“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出家,《道德》《南华》三教经书,得其要旨。壮年游武当,于紫霄礼高士曾仁智为师,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理,知体用之源。徙居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来谒武当,嘉其有修炼之功,赐住荆州长春观。一日,谓人曰:吾将返矣。作颂曰:“八十余年光,不染不著”。黎一泉,均州人,“幼出家于紫霄。元末游江右诸名山,访道寻师,……再谒毛公坛、张公洞,得林屋洞天王无伪授以太极上道清微底(法)妙,仍归紫霄,八十余翛然蜕去”。简中阳,字钦和,武昌人。“不喜荣达,得异人授以中黄上道清微秘法。洪武辛未(1391)来武当,居紫霄之巅,辟谷坐忘,葆和养素,江右学人闻风而至,见其才器,可入道者必纳之,于是道价益增。永乐丙戌(1406)召见,问以玄帝(真武)升真事迹,一一奏陈,赐以祠部护身符牒。还山后隐于福地峰之上,杜门守静,凝神太漠。一夕,……端坐而去”。
黄舜申既是清微派的组成者,又是清微法理论的集大成者。陈采《清微仙谱》序云: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张宇初《道门十规》也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清微派亦以行雷法为事,其雷法理论,亦类于神霄派。仍主天人合一,内(炼)外(法)结合,而以内炼为基础。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清微斋法》卷上云:“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又:“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意谓能劾召鬼神,全在于心诚意正和深厚的内炼工夫。《道法会元》卷一《法序》也称:“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气融。……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此不在彼。”故该宗著《清微丹法》,专言内丹修炼之道。其《发用章》引雷渊真人(黄舜申)之言曰:风、云、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工夫为基础,待临场时,靠运气从体内发放出来:“耳热生风,眼黑生云,腹中震动即雷鸣,汗流大小皆为雨,目眩之时便火生。入息静定良久,神息既调,直待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觉身非我有,天地虚无入定光中,……次复收敛运一气七遍之妙,……酿成五事,临坛之际,拨动关捩,随窍而发也。”
张道贵先为全真道士汪真常的门徒,《武当山志》载,张道贵,名云岩,号雷翁,长沙(今属湖南)人。至元(1264~1294)间入武当,礼汪真常为师。随后又“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黄舜申)得先天之道。归五龙,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行其奥旨,唯张洞渊(张永清)焉,终于自然庵。”可见张道贵是兼传全真与清微的道士。叶云莱与刘道明也是黄舜申弟子,同样是兼传全真和清微的道士。据上书所载,“叶云莱,名希真,号云莱子。辛亥年(1251)三月初五日巳时生,唐天师叶法善之后裔。生于建宁(今属福建),得清微道法之妙,避兵迁古禳,入武当山。至元乙酉(1285),应诏赴阙。……至元丙戌(1286),钦受圣旨领都提点,任武当住持。”“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纂为一书,命曰《总真集纪胜录》。”张、叶、刘等人下传张守清,清微法由此更盛。张守清也是一身而二任的道士,先为全真道士鲁大宥(或作有)弟子。陈友珊《长春道教源流》卷七云: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叟,宜都(今属湖北)人。幼习举子业,未成,弃去,更为县曹掾。年三十一,……闻鲁洞云(大宥)名,投礼出家。洞云传以道要。……后由张云岩(道贵),复得叶云莱、刘洞明之道。至大三年(1310),皇后闻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皇庆元年(1312)春,京师不雨,召守清至,祷而雨。逾年春不雨,祷而雨,又祷又雨。两京大悦,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赐虚夷额曰:天一真庆万寿。置提点甲乙住持。延皊元年(1314)春,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由于张守清在当时颇有名望,所传弟子又多,故被后世清微派北系道士尊为一代祖师,《清微神烈秘法》所列“师派”,在黄舜申之后,即列:叶云莱、张道贵、张守清,张守一。
前述南传一系,至元末,传至赵宜真(?~1382)。宜真,号原阳子。其先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元时徙安福(今属江西)。早业儒,后入道。初师清微派道士曾贵宽(号尘外,黄舜申嫡传),嗣清微法;继师道教南宗和全真道士,得南、北派内丹之学;又师徐异,得净明忠孝之道。师承多途,所传亦杂,但他对上述诸派的理论多有所阐扬。如他曾据师传,再补以他书,对清微雷法、斋法,加以整理,疏解,并对其理论加以阐发,作《玉宸登斋内旨》《玉宸经法炼度内旨》等篇。强调道为体,法为用,道与法皆具于我心。心地诚明,就能通天感神,“天人合德,此感彼应”。如奏章斋科,首在于存思凝神,方能感通天地,如果相反,“但以宣科念咒、掐诀烧符、令色华音、驰心外想为务,徒以乱其神思,困其肢体,……尚何望有所感格哉!”超度亡灵也如此,“矧鬼神之于人,非可以声色相通,惟可以心诚相感。若我悟,他亦悟;我迷,他亦迷。其幽冥境界,亦随心念化现。我心昏昧猥小,则幽冥之境亦成夜府穷乡,我心广大光明,则幽冥亦成天净界,我能修持正道,则鬼神感悟,亦返邪归正矣”。由于赵宜真对清微道法多所阐扬,故后世清微派南系道士奉之为一代祖师。如《道法会元》卷三十二《上清龙天通明炼度大.法》和卷四十六《上清神烈飞捷五雷大.法》等中,皆在黄舜申之后,列熊道辉、彭汝砺、曾贵宽、赵宜真。赵宜真所传弟子中,以刘渊然为最著。刘渊然(被净明道尊为第六祖)传邵以正,邵以正传喻道纯、胡守法。刘、邵、喻、胡诸人皆是明代有名道士。刘渊然在永乐间受命任道录司左正一,仁宗朝被封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宣德初,进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邵以正在正统中迁道录司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间,赐号“悟玄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喻道纯在成化十年(1474)受封为“体玄守道安恬养素冲虚湛默演法翊化普济真人”,任道录司左正一,领道教事;胡守法在成化十一年受封为“冲虚静默悟法从道凝诚衍范显教真人”,弘治改元,授道录司左正一,掌道录司事。以上诸人皆通法术。但诸传中皆未注明曾受清微道法的传承。故在赵宜真之后,清微派南系的传承如何,现尚难于稽考。《东岳庙志》之“灵济先祠神牌表”,列有明代清微派的历代祖师,为:故始祖南京朝天道录司右玄义禹贵黉,称为“明朝清微派第一代”。其下有“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刘守谊,第五代都全皊、李全安、朱全皊,直至第十五代庞源本等。据上面第四代神牌所书“皇清”二字推测,从四代至十五代,盖皆为清代清微派的传人。但皆无事迹可考。且此“神牌表”中称道士禹贵黉为清微派第一代和始祖,又与上述南毕道、黄舜申等不相接,或许是清微派传至明、清时所分衍的支派。闵一得《金盖心灯》卷二《吕云隐律师传》中,又记有清微派第二十三、二十四两代传人。该传云,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律师吕守璞(号云隐)之父吕贞九,在明末清初弃儒为道,嗣清微法,为第二十三代法师。吕守璞在十七岁时,受其父传清微法,其后才拜龙门派七祖王常月为师,入龙门派。故该传曰:“师(吕守璞)于清微为二十四代,于龙门为八代律师。”他下传弟子吕徵,为龙门派传人,但不知并传清微法否。且此二十三、二十四之代数,又不知上承何人。明中叶后,道教衰落,清微派详情也就难以考知。
【东华派】
东华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初,流传至元代。东华派自称其教始于元始上帝和灵宝天尊,祖述灵宝道士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尤以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为其宗祖。据此,可知该派乃是从灵宝、阁皂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灵宝派盛于南朝,唐以后衍变为阁皂宗,在两宋时虽与茅山、龙虎二宗并称“三山符箓”,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兴盛。故常有灵宝道士另辟蹊径,企图独树一帜以振宗风,东华派即是从中分衍的支派之一。东华派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之《宁全真传》看,东华派的肇始者为王古和田灵虚(名思真),创建人为宁全真。据称,北宋末,有尚书王古,“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又有道士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玄受三洞经教,与东华丹元玄旨会合。”陆修静逝世后,被谥为简寂先生,宋徽宗教封为丹元真人,故上文所云丹元真人、简寂先生,皆指陆修静。陆修静是南朝宋时的道士,故北宋末的田灵虚所谓“遇陆简寂于庐山”者,纯属伪托,作为创教的准备。但他二人并未创立东华派,而是把创教任务交给了他们的弟子宁全真。宁全真(1101~1181),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人。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风角鸟占卜术”。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而得道,遂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指宁全真——引者注)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此后不久,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宁全真亦奉其生母到南方,又得仕子仙所授“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生母亡后,复为宁姓。绍兴(1131~1162)中,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加“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礼,皆命其主典。孝宗(1163~1189)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夫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弟子何淳真家,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逝世,享年八十一。宁全真所传弟子甚众,知其名者有:赵义夫、宋扶、何德阳、王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裴、赵怀政、胡仲造、杜文豫等。可见在宁全真周围已集合起大批弟子,他所创建的东华派已初具规模了。东华派以元始上帝、灵宝天尊为最高神,以《灵宝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崇尚斋醮科仪。编纂有道法与斋醮方面的经书,《正统道藏》第五十一册所收的《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题宁全真授,王契真纂;第十二册所收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题宁全真授,林灵真编,是后人在林灵真所撰的《济度之书》十卷基础上扩充编写的。东华派在南宋初形成后的传播情况在《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中,列有其传系:王真人,讳古,字贤孙;田真君,讳思真,字清夫;宁真人,讳全真,名本立,字道立;王真人,讳谼,字光宝;赵真人,讳德真,字义夫;宋真人,讳存真;张真人,讳洞真;孔真人,讳敬真;卢真人,讳湛真;薛真人,讳熙真。上列宁全真之后的王、赵、宋、张、孔、卢、薛诸人,不见他书记载,其事迹不详。东华派书籍——《道法会元》
张宇初《岘泉集》卷一谈诸符箓派的源流时,曾谈到灵宝派分衍为东华派及东华派的承传谱系:“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而玄一三真人阐之。次而太极徐君(徐来勒)、朱阳郑君(郑隐)、简寂陆君(陆修静)。倡其宗者,田紫极(田思真)、宁洞微(宁全真)、杜达真、项德谦、王清简、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谦之、镏冲靖,而赵、林、白、陈而下,派亦衍矣,是有东华、南昌之异焉。”所述田思真、宁全真为东华派的开教祖师,已如上述。其后诸人中入寇谦之、杜光庭,是时序颠倒,可以不论;金允中、镏冲靖二人可作简略介绍。金允中,南宗道士,于理宗(1225~1264)时编著《上清灵宝大.法》四十四卷,该书卷十七有云:“允中经师高君,自京南渡。绍兴之初,化行江淮间,所行上清灵宝大.法乃古书也,自唐末五代时流传者。高君归老于新安,……其法则主于《度人》一经,其斋则遵广成(杜光庭)之科。先籍师唐君受传,以付刘副观,刘君受传以付金允中。”“允中度师刘君再行奏受斋法于正一宗坛蒋君九思,奏法于田君居实。”卷二十三又云:“允中先经师高君章本云,臣姓高,属徽州祁门县紫元庵焚修。”看来从绍兴初的高某,传至刘某,再传至金允中,是南宋东华派传承的一个分支,但因资料缺乏,其传播情况尚不得其详。他编著《上清灵宝大.法》时,十分强调封建伦常对行法的作用:“惟忠惟孝,遵守礼法,是科教之本也。”又称:“求仙之道,礼法为先,灵宝乃孝道明王之教,以孝悌为主。忠直孝敬,自可动天地,感鬼神’。又十分强调善恶报应,要修道者行善远恶。说:“夫欲学道慕生,上隶真人,玄心栖邈,恭诚高灵者,当得世功相及,祸恶不侵,德流,仁心下逮,乃可步真索仙,度名青府耳”。《岘泉集》所云镏冲靖,实为宋宁宗、理宗时道士留用光,曾封冲靖先生、冲靖至德昭应真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末,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和张雨《玄品录》卷五皆有其传,所记略有出入。留用光,字道辉,江西贵溪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之《留用光传》谓其“少解悟玄学,受法于(龙虎山)上清正一道士蔡元久。元久,宣和间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王道坚三世孙也。既入道,……诸法书靡一不练,专以玉府五雷法.正一法为宗主”。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留用光传》则谓其年壮时遇汉天师传法,所得为“天心五雷法书”。该传云:“既壮,无所闻道,往游南岳,至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道逢一道人,自言是张辅元,与用光偕行。……次长沙(今属湖南),张谓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编书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乃天心五雷法书。”张雨《玄品录》卷五《留用光传》所记同此,只“五雷书”讹为“吾雷书”,且前无“天心”二字。《龙虎山志·留用光传》又称:“宋庆元(1195~1200)间,衢州(今浙江衢县)旱甚,郡守沈作砺……延命祷雨,而雨。郡上有事,后复祷雨于朝,亦雨。用光年四十,未得度为道士,至是即御前赐冠服,制三授至左右街都道录,太一都监,赐号冲靖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撤(龙虎山)上清新而大之。嘉定(1208~1224)间,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后理宗立,复召用光,(辞谢)……越旬余……而化。向之张辅元者,或谓为汉天师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留用光传》谓,光宗时授冲靖先生,升左街道录。元代追封为“五雷宗师冲靖至德昭应真人”。观上面诸传所记留用光的行谊,很像神霄派道士,其得“天心五雷法书”又似天心派道士。但张宇初为明初正一道首领,其《岘泉集》将留用光归入东华派道士,或许是有据的。入元以后,东华派的主要传人为林灵真(1239~1302)。灵真,名伟夫,字君昭,法名灵真,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今属浙江)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经纬史传、诸子百家、若方外之书,靡不洞究。而于四辅、三奇、符、毕法之旨,犹为加意。因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复庵先生戴公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曾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其所云虚一先生林公,不详,东华先生薛公,即前举《灵宝源流》所列之薛熙真,亦不详其事迹。《灵宝源流》在薛熙真之后,继列水南先生林真人,讳灵真,证明后世东华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大约在元世祖至元末,被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退居琳宇,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为篇目,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即对灵宝斋醮科仪书进行整理增补,写成《济度之书》等,是东华派著作的撰述人。东华派2
林灵真于逝世前,所传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在方外则天师门下高闲董公,宗师堂下闲闲吴公,金华谢公,括苍雨峰周公,武林隐王公,吴门静境周公。派孙有庐山钟岳于公,赤城天乐赵公,武陵廛隐方公,练溪岩谷周公,虚舟平公,竹外张公。此玄门之表表尤著者。……可谓一时授受之盛”。上列诸人,除闲闲吴公为吴全节外,余皆不详。林灵真临终前,贻书弟子林天任,命嗣其教。林天任,《仙都志》卷下有传,号横舟,昆阳(今河南叶县)人。曾出仕为修职郎,后归心玄学作道士,尝“采摭道典,黼黻教科,屡阐黄箓大斋”,曾被授命为凝和通妙观明法师、玄学讲师。林天任虽被授命嗣教,但《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历代宗师名单中,却未列其名,而是在林灵真之后,列:太极高闲先生董真人,讳处谦,字巽吉;三十九代天师太玄真人,讳嗣成。这是该书所列的最后两代祖师。《林灵真传》称“高闲董公”(即董处谦)是天师门下弟子,即正一派龙虎宗道士;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于元延皊三年(1316)嗣教作正一教主,表明此后东华派即融入正一道而不单传。
新书符箓三宗分支资料在线阅读
新书符箓三宗分支资料
肉文屋/
新书符箓三宗分支资料
新书符箓三宗分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