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吗?”贤妃期待地问,得到唐文帝夸赞后,才道:“我看三个孩子都挺好的,赵家的沉稳可靠,刘家的文武双全,慕家的聪明活泼。皇上觉得呢?”
唐文帝颔首:“朕也这样觉得,不好选啊。”
“要不让炜儿自己选好了。”贤妃柔声提议道,“毕竟是他的伴读,日日相处,选个他自己喜好的,免得他有找借口不好好读书。”
“好主意。”唐文帝马上就吩咐大太监魏源把赵涵三人领去给五皇子相看。
次日检查五皇子课业时,唐文帝问他看上哪个做伴读了。
十岁的五皇子挠挠头,脆生生道:“赵涵!”
唐文帝笑容不改,“为何选他?”
五皇子嘿嘿一笑:“三人里面他最瘦,看着也最老实,肯定好欺负。”
“胡闹,伴读是让你欺负的?”唐文帝脸色登时难看起来,起身罚道:“《论语》抄写三遍,抄完拿给朕看。”言罢大步离去。
回到崇政殿,唐文帝在一幅字画前负手站了片刻,吩咐魏源:“宣延平侯。”
魏源领命而去。
唐文帝落座,眼睛望着窗外明媚春光,陷入了深思。
他想到了上个月收到的西北密报。
镇北将军秦思勇投诚,他用他,却也要防着他,特意在西北安插了人手,一旦秦思勇有不轨之心,立即来报。而这次探子查出一事,去年初夏有对母子去投靠秦思勇,孩子才周岁大,秦思勇拒之门外,背地里偷偷将人安排在乡下,去母留子,派人精心照顾。
探子顺藤摸瓜,上个月终于查出那女人是平西将军长子养在外面的小妾,秦家事变时她得到消息,偷偷逃了,后来日子过不下去,便去投靠秦思勇,请他看在儿子是秦家现今唯一骨血的份上,照拂一二。
唐文帝很理解秦思勇的做法。
当初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兄弟相残?如今得知秦家还有骨血在世,他当然舍不得杀。杀了孩子的母亲,给孩子换个身份,就不怕孩子知道他这个伯祖父的所作所为。如果秦思勇有心,过几年等孩子长大了,他再收孩子为义子,把秦家军交给他。
西北世代都是秦家的地盘,秦思勇肯定舍不得把地盘交给旁人的。
“皇上,延平侯到了。”
“带他进来。”唐文帝收起面上郁色,平静地道。
秦思勇雄兵在手,瑞王想拉拢也是情理当中,现在他只想知道,赵允廷是否又想占份从龙之功。
☆、第104章
赵允廷走了进来,唐文帝也没有跟他绕弯子,笑着夸道:“爱卿教子有方啊,承远一表人才武艺高超,如今承安也长成了,文采斐然老成稳重。前几日朕在御花园里看了看世家这些小辈,属承安最为出众,现下准备让他进宫给五皇子当伴读,爱卿可舍得?”
赵允廷微微错愕,随即面现难色。
唐文帝将他的神情变化看在眼里,放下手里奏折,好奇问道:“怎么,你不愿意?”既然不愿意,为何把儿子送进来?
赵 允廷长叹一声,低头道:“皇上厚爱看上犬子,乃臣之幸,只是,臣家中情形皇上是知道的,承远一直不认他三弟,现在承安小,承远不屑跟一个孩子斗,等承安大 了,兄弟俩肯定要斗一场。都是臣的骨肉,臣无法坐视不理,当年亏欠承远母子颇多,因此打算让承安读书识字便好,将来去外面当差远离他兄长,并不希望他出人 头地。这次皇上给五皇子选伴读,臣原想替承安告病,谁料家中老母非要让承安来试一试……”
唐文帝来了兴致,“老太君不喜承远?”两个孙子孰优孰劣,老太太不至于那么糊涂吧?
赵 允廷抬头看向唐文帝,一副为家丑难堪的样子,“实不相瞒,承远回京后蒙皇上看重,臣母还是很喜欢他的,只是承远妻子林氏出身不显,臣母一直为此不满,后来 林氏生了女儿,臣母越发不待见她了。偏偏承远,承远爱重妻女,跟臣母吵了一架,现在祖孙俩已经不相往来,臣母心中有气,只好盼着承安给她出头。皇上,臣夹 在中间实在难办,还请皇上另选贤才陪伴五皇子,帮臣一次吧!”
唐文帝盯着赵允廷,赵允廷惭愧低头。
想到赵家那堆糟心事,唐文帝既同情赵允廷一个大男人为母亲妻子所累,又有点幸灾乐祸,笑道:“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朕今日总算明白了其中深意,好,朕就帮你一次,免得你整日操心家中琐事无心政务。”
“臣不敢。”赵允廷连忙表示忠心。
唐文帝又问起秦氏来,“朕记得,秦氏去年犯错被你送到庄子上去了,当时是为何事来着?”
提 及旧事,赵允廷难掩怒气:“那时林氏刚号出身孕不久,秦氏想下药害臣的孙女,臣实在容不得她,还请皇上见谅。”说到后面有些小心翼翼,“年前臣已经将人接 了回来,只是怕她贼心不死继续为非作歹,臣将她拘在了府内,对外称其一心向佛,修身养性避不见客。皇上,臣这样做,可有不妥?西北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