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若也命旗丁止步低头。
关于丹药的事他和太子至今未查出端倪,好像是忽然出现在永昭帝手里,完全查不到丁点蛛丝马迹。
南若心里隐隐有了一个猜测,只是这个猜测有些难以置信的荒谬,他不敢确定。
永昭帝的晕厥在隔日给出了官方说明,是因为圣上平日过于操劳导致,需要静养休息。
至于真正原因知情的都知道是嗑丹药嗑出了问题。
南若本以为经此一事,永昭帝会停了丹药,却从太子那里得知没有,非但没停,还嗑得更凶了,不禁叫他想起一个词:成瘾性。
同时永昭帝大约还存着些理智,收敛了之前对太子的打压,以静养为由,将太子召到紫宸殿,让他在容相及中书门下诸官的协助下理政。
又叫礼部与工部为荣王在京城修建王府,似要将他永远留在京里。
一时间太子继位的可能性上升到了九成九,朝中大半官员明里暗里开始朝着太子倾斜。
如此大半月过去,到了傅皇后忌日,因为得守着永昭帝,这一回太子没法亲自去皇陵,南若不免写信给他安慰,他本想趁夜色替太子去皇陵上香,可皇陵不比寻常人家的墓园,有军卫看守,他靠近就会被发现,未免生出事端只能放弃。
结果两日后,礼部左侍郎上书请求甄采太子妃,此言一出,得到了朝中上下一致赞成。
太子已经二十有四,翻年便二十有五,岂能还不娶妻,太后崩逝已满一年,他身上的孝已去掉,是该定下太子妃了。
皇帝身体渐衰,太子无论身份能力都无瑕疵,继位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那么太子妃就是下一任皇后,勋贵也好朝臣也罢,显然都瞄上了这个位子。
以太子的品性,显然不是宠妾灭妻之人,只要将来太子妃不犯错,说不得又是一个傅家。
礼部侍郎递折子时南若并不在当场,刚听到消息,傅卓便匆匆给他带来太子口信叫他放心。
紧跟着便听到了太子以儿子怎能在父亲病中饱受痛苦时举办喜事为由推拒了甄采,并痛斥说冲喜的人是何居心。
永昭帝似乎默认太子的说法,将折子压下。
南若瞧着傅卓送来的信发怔,这样的大环境下,太子能做到这样着实叫他动容,虽然其中也有太子本身就不愿娶妻的缘故,但不可否认,大部分是为他。
未来如何先不论,至少眼下他做到了。
他提笔将心中的欢喜告诉太子,到结尾顿了顿,将一句想说已久的话添了上去,太子如此坚持令他感动,作为对这份感情的回报,他不但愿为太子舍去妻妾,也愿意舍去子嗣。
隔日太子便叫傅卓捎来回信,笔迹明显透着激动,告诉他也愿和他一样。
南若阖了阖眼,摩挲着信纸,敛去了所有情绪。
如此过了几日,忽的京中传出谣言来,说太子一直不册太子妃并非尽孝,而是身体有疾。
传言信誓旦旦且有理有据,太子已经二十有四,却至今没有子嗣,实在奇怪,虽无太子妃,可太子后院有十多个姬妾,太子十三岁就有了姬妾,十一年时间,没道理留不下一个孩子,却只有怀孕又流产的消息。
若不是作假,那便是太子天生体弱。
得益于郑皇后当年的科普,大家对男女生育之事有了更多了解,知晓怀孕并非单看女方,男方的身体也极为重要,太医院这些年也有许多相关研究问世。
一时间太子有疾的揣测甚嚣尘上。
此世人看重子嗣,太子无法有后,若他继位,下一任皇位之争会带来许多麻烦,严重些会使朝纲不稳,朝臣岂能安心。
甄采再一次被提了出来。
这一次永昭帝没有完全压下,只说等年后再议,太子也没有再坚持。
同时陌院使站出来亲自辟谣,表示太子身体十分康健,并不影响子嗣。
一时间大家又怀疑起了郑皇后和荣王,太子没有子嗣,受益的是谁还用说。
南若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没人比他更清楚太子不会妥协,他记得当年他问太子电车问题时,他说过永远不要让自己面临两难的选择,眼下便是,他如此笃定,说明所谓的年后再议永远不会到来。
也意味着……
风雨欲来。
南若增加了进宫的频率,以担忧永昭帝身体为由,每日早晚都要跑紫宸殿一趟。
直到除夕来临,他不得不回府休假。
在此之前他特意进宫去了一趟紫宸殿,太子将他挡在了外间,冷淡道:“父皇已经歇下了,镇抚改日再来吧。”
南若掏出折子上前递给太子,隔着袖子,太子捉住他的手,低声道:“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