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说话。
严文长兄威严不减,严张扬不敢反抗,便再也不敢对陶一粟声色俱厉,换了种态度,徘徊在“阴阳怪气”和“杀人诛心”之间,是一种巧妙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你就命好了,说不定还能长命百岁,就是可惜咱们爸妈死得都早,谁也看不到……”
陶一粟对于这种,很难做到不介怀,可是跟严张扬争论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不能闹大,大多数时候他不做反应,离严张扬远一点。而严张扬,便在纵容里愈发得意。
陶一粟在NT待的年数越久,跟严家的隔阂也就越深。他基本不理严家的事,除了精通业务确保活命外,陶一粟开始进行自我锻造。
说是“锻造”就高抬了他的心理水平,这个人的性格构成其实相当简单浅显。
陶一粟长时间一个人,逐渐要学会跟自己相处,达到某种和解的地步。在他眼里,杀生之后,最起码能做的事,是余生来背负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也应该对人产生影响。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法不相同,但人不变,就该自我惩罚。人生对人生观开的恶劣玩笑。另一方面,周遭环境的不可控,周围人的来去随命,争端的无解,都要从自我找救赎。寻书问古,现实不得意之人,要么求佛问道,要么寄情山水,都是转移焦点,像杜甫那种一辈子都不想放过自己的人,学不来的。苏东坡倒是潇洒,有钱有闲,名门之后,半生顺遂,文坛领袖,即便困顿,不至于不堪,即便冷清,不至于孑然,心性早年便在优越中修炼成功,自得闲适,后世还有豁达的好名声。这种,求不来的,没什么指导意义。
照心理学的说法,提供情绪一个释放的通道,才能保持平衡,某种意义上跟道教异曲同工,能在“接受”和“抗争”中划一条极微妙的线。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陪伴的人有极大的耐心,并能对患者的状态有清晰的把握——心理医生赚钱是有道理的——但是陶一粟显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他跟大多数人一样,把现实的不得意,转移了焦点。而且由于他不信宗教,见不到山水,他只能选择把焦点模糊掉。实践可以证明,这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具体操作起来,重点在于,不接话,不挑话,“随便”不用只当口头禅,不行就算。最重要的是,不要想。谈话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开启了思维的辩证,拒绝谈话不仅仅是拒绝交际,在某种程度上把人圈了起来。
这并不难,年龄越大,做起来就越容易,因为大多数争论如果不指向结果,其实没什么意义。陶一粟在他的二十代,也进入过“觉得别人都是傻逼”的状态,他非常积极地思考了一些问题,比如“战争的源头在哪里”、“战争是无尽的吗”、“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胜利该在哪里”、“我的成就感在哪里”、“如果严武当年不是十七岁,会不会不至于去死”、“如果我是严家人,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早点回去,事情会不会不一样”……这些问题除了徒增折磨,对他没有一点好处,陶一粟性格使然,理性与他本性相悖,思考只会让他更矛盾,因为他逐渐会意识到,归根结底,他是个软弱的人,似乎做了错误的人生决定。
冷漠居然真的能够拯救陶一粟,他不必转向酒精和杀戮,他只需要闭上嘴,隔离自我,不求现世的成就,把自己放逐到身体外,是可以好好活着的。
严梦曾经有段时间给她办公室的人做心理测评,顺便给了陶一粟一份。她拿到结果后,有些忧虑,想去找陶一粟谈谈,但是陶一粟很少在本营里。
等到严梦终于找得到人,去的时机又不太好。
彼时陶一粟受够了严张扬的挑衅,在拳台上叫他上去。拳台上陶一粟是可以碾压的,毕竟严张扬才开始训练。实在是欺负人,陶一粟知道。他不能伤严张扬腿脚,对他以后上战场不利,所以专注打脸,只是看起来狠,陶一粟自己也没完全发泄出来,严张扬还委屈得不得了。
严梦去陶一粟房间的时候,陶一粟正喝了点酒,被严张扬惹得非常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