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时,镇北城终于算是修好了。虽然城墙上还有一些缺口,但至少让人居住的石头房子已经建好,而早就已经砍倒晾干的大树被劈成一块块的木柴,从河中冰层中取来的鱼类便可以应付一半的粮食需要,不管是近卫军还是鞑靼人都猫在城中,度过了一个酷寒的冬天。
张宗灵不想放过这漫长的冬季,他让穿着羽绒服的近卫军去捕鱼,让带来的当地人去狩猎,让鞑靼人开始学习汉语。这几乎是所有大明军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因为军官们在讲武堂学习时,教官反复强调的就是征服异族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让他们汉化,这时用力最少,但是收效最快,而且一劳永逸的方法。而汉化的第一步便是说汉话。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群的鞑靼人跟着一个近卫军到处跑,嘴里念着:“水,鱼,雪……”
而曹文诏和张宗灵的奏折报到京城后,朱由校愣住了。这不正好是罗刹人当年取得西伯利亚的方法吗?听闻雅库茨克被近卫军攻占后,皇帝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此地,并按张宗灵的意思将此地命名为镇北城。命令在开春后,以镇北城为依托,继续向北方进军,争取在列拿河沿岸建立起更多的城堡,使明军能够实际占领这一片区域。
大臣们对于攻占这样一个根本没有产出的地方是有异议的,但是当朱由校拿出张宗灵送来的动物皮毛后,这种异议便消失了。这些皮毛比之辽东出产的皮毛质量要好得多,商铺的掌柜们出价是辽东皮毛的至少五倍。而且张宗灵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人手,这里的皮毛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
只用了五六百人,便可以占领一个能够出产大量优质皮毛的地方,大臣们当然会算这笔账。而朱由校又授意报纸登出了镇北城有大量的优质皮毛出售,用粮食便可以换得的消息后,国内的皮货商都沸腾了。商人是最逐利的生物,皮货商们组织起了车队,准备等天气放暖后便开始向镇北城进发。
这时地理科在报纸上向大家科普了镇北城附近的气候环境,大家才知道,春季到来,冻土开始融化后其实更不好走,冬季反而是去镇北城最好的季节,只是需要备好防寒的羽绒服,橡胶雨衣和擦脸的油。而路线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大漠过去后向东北方向,这是西线;一个是从呼伦湖过去后再向西北方向,这是东线。这两条路线各有其优缺点,要由各位商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
皮货商人们大多选择了东线,因为呼伦河现在由科尔沁部落占领,而科尔沁部落与大明关系极其融洽。商人们将科尔沁人需要的商品带入草原,然后和他们交换风干的牛羊肉,这等于是做了第一笔生意,然后带着牛羊肉和麦面进入镇北城,交换来大量的皮毛。
当然选择西线的也有,象是从山西等地出发的商人当然不会绕去辽东,他们带着商品与漠北蒙古作完生意后,便带着换来的骆驼和马牛羊进入镇北城,活的牛羊也受到了张宗灵的欢迎,反正镇北城附近有草原,当地的鞑靼人也可以放牧。
大量的商队的来到,使得张宗灵不得不增加了捕猎的人数,这样才能供应更多的皮毛。而皇家的商队则送来了大量的马铃薯,红薯和小麦种子,还有些蔬菜种子。因为张宗灵的部下觉得天天吃肉吃鱼实在是受不了,还是要有些面饼面条之类的来调剂一下口味才行。
而以镇北城为中心,还有很多的鞑靼人的村子。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便是放牧,捕鱼,打猎,近卫军来到后,给他们提供种子,牛羊,教给他们捕鱼狩猎的新器具和新方法,而且用物品和他们进行“公平”交易,所收的税也只是十税一。这些措施使得鞑靼人对明人的印象极好,和那些罗刹人比较起来,这些明人真的是太善良了。
开春后,张宗灵在镇北城留下了一个局的兵力,自己带着另一个局开始沿着列拿河下游探查,皇帝要他消灭遇到的罗刹人势力,将列拿河两岸都掌握在大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