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兴许此话也适用于今天逐渐衰落的建水紫陶业。是前任已把建水紫陶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还是后人太多沉溺于前人的成就和辉煌之上,以致是去了自己再创造、再发挥的能力?
时至今日,建水紫陶正逐渐从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虽然现在改用煤气、电气来烧制紫陶,生产效率比起以前大大提高,产品数量也增加了许多,但从工艺的精湛程度来说却大不如前。
以前的建水紫陶无论画工或书法,都是挥洒自如、浑然天成,而现在的不免显得有些拘谨呆板,模仿成分太多。另外,很多品种都是以前创烧的,现在很少再有什么新品种出来,更多的还是对原有品种的继续生产和制作。
以前名家辈出,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今却只有寥寥纪委紫陶一人被世人所知,多数制陶人都只是停留在匠人的水平线上。不过,仍有部分当地仁人志士重新开始钻研古陶制技法,并力求创新。应该说,建水紫陶的春天还在酝酿中。
相较瓷器如玉细密、手感细滑的质地,建水陶器更为质朴、接地气。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建水制陶种类繁多,各个时代,各类陶瓷制品有着不同的工艺特点“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清代细陶”。建水陶从制作工艺上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建水粗陶,建水青花,建水白陶,建水紫陶。
建水粗陶陶土沙质感明显,坯体整体偏轻,一般多用于做花器,酒器,泡菜坛等,用料为目数6080左右的泥土制成,因密度大,土质粗,所以需要施釉,否则会出现渗水的现象,因成型比较容易,成本低,烧制时成品率高,整体实用性强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
建水青花始于元明时期,陶器图案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建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底,部分有时会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呈现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为3左右;二是除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三是釉中含石灰量最高,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开裂的情况十分常见,由于含铁量在3左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所有釉显得不是很清亮,不是呈现青绿,就是有点泛黄;四是在钻土矿料中,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色。
建水白陶是由建水当地白泥和青土两种泥料配比而成。最初白泥很少用来制作器具,一般用作陶土配料、颜料,其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再加上延续了建水陶的独特刻填工艺及磨光工艺,经1200度高温烧成,成品成色有象牙黄、烟灰黄、还有青黄间的。白陶填出的画面效果清馨素雅、色调古朴、文人气息浓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建水紫陶一般指的是建水细陶,是目前建水最为常见的陶类,也是建水陶的代表,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建水陶泥料安全保真,含铁量高,泥料质地细腻,成形率底,成器后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建水陶柴烧从目前从泥料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建水紫陶柴烧、建水白陶柴烧、建水土陶柴烧、建水其它柴烧。
建水紫陶柴烧可以分为装饰性柴烧及坯体无装饰的素器柴烧。
建水紫陶柴烧温度烧结点在1160摄氏度左右,建水紫陶柴烧泥料含铁量高达百分之十五左右,泥胎成紫红色,高含铁量的陶土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不同的烧制气氛它的釉色、肌理变化更丰富。
建水白陶柴烧温度烧结点为1250摄氏度左右,建水白陶柴烧泥料含铁量在百分之三左右,泥胎成白色,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釉色呈青白色,还原气氛中呈灰褐、米黄色。
建水粗陶柴烧温度烧结点为1280摄氏度左右,主要依托大型龙窑进行烧制,以釉烧、日用陶器为主。
建水其它柴烧是指在建水五色泥料的基础上添加其他的地区的陶土,提高建水陶土的耐温度和可塑度,一般烧结温度在1300以上,已经瓷化。釉色一般呈金黄色,坯体呈瓷白色。
建水陶从烧制工艺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龙窑柴烧、现代柴烧、汽窑烧制、电窑烧制。
龙窑柴窑一般依山而建,整体窑口体积、容积比较庞大,一次烧窑前的备货时间大约在3个月左右,龙窑窑仓一次满窑能装下大大小小上千件的坯体,一般以烧制土陶、花器、酒罐、泡茶坛等使用器具为主。
现代柴窑可以根据自身产地的大小设计建设,常见的有马蹄窑、梯形窑、无烟窑、馒头窑等窑形,窑体体积一般在两个立方左右。
一次满窑备货时间大约在40天左右,窑体货仓一般能容纳上百件大小不一的坯体,主要以烧茶叶罐、壶、杯、花瓶等茶器为主。
汽窑是目前最常见、实用的窑口,烧制稳定性强,建窑成本相对比较低。汽窑主要是以方形窑为主,体积大小不一,汽窑的运用范围比较广。
电窑烧制常见的电窑一般体积比较小,容易搬运,烧制稳定而成本低。由于电窑体积小,一般用来烧制杯、壶、小花器等小物件为主。电窑基本是全封闭的没有气门,烧制过程中不能做更多的还原动作,所有烧制的氛围比较单一。
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窑体结构,所用的烧制燃料不同,烧制的氛围不同,烧制出来的陶制品也是各有千秋。
在距离建水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有着十多条蜿蜒于山坡、似蛟龙入海般神秘的建筑群。这就是自宋代沿用至今的建水烧陶龙窑。
龙窑是烧制陶瓷的一种窑炉形式,一般建于15°~30°坡地上,由下至上因形似卧龙而得名。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结构较为完整的龙窑为商代窑址,发现于浙江上虞。
龙窑巧妙地利用山坡修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独特的结构设计,目的是利用窑身前后高差,在窑膛内形成自然抽力,进行陶器烧制。这种结构的窑炉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地形延伸窑室长度,以便增加装烧产品,均衡窑室温度,减少烧制成本。
龙窑的烧造分装窑、烧窑、出窑三道程序。
装窑时先将窑底灰渣摊平,每一路的底部都用耐火砖支砌成水平面,从打底盆开始,一层一层往上装码。
烧窑分三个阶段烘烤、升温、猛火烧造。猛火烧造是制陶最关键的环节,技术难度高,体力耗费大,从泥料备制到入窑烧造,成败完全在此一举。
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龙窑烧陶主要以槎柴、松枝为主要燃料。古代龙窑烧制出的陶器,无论色彩过渡,还是色彩与器型的完美融合,都恰到好处,便是以松木为燃料的缘故。
燃烧过程中,松木油脂随温度升高慢慢挥发。窑炉中的陶器会散发水蒸汽,正是这些水蒸汽与松木油脂融合,滋润了正在烧制的陶坯。因此,用龙窑柴烧的陶器,表面显得异常温润,色调和器表变化也更加丰富。
龙窑烧制紫陶采用套烧方式,一般不裸露烧制,即将备烧紫陶陶坯,套装于釉陶之中,使备烧陶坯处于封闭状态,不直接接触火焰,一方面避免炭渣和釉泪落入陶坯产生瑕疵,另一方面可以降低10c~20c的温度,提高成品率。
然而,即便这样,目前为止建水柴烧成率也不过20,而对温度的控制也仅仅是依靠窑工的眼睛,是不是灰常高深莫测?没有几十年的经验和磨练,是干不了这个活滴。
经过几天几夜的薪火不息,“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建水紫陶就这样诞生了。龙窑烧制的紫陶成品经打磨后能够呈现出水、润、透的玉石效果,色泽温暖,层次丰富,不仅毫无粉饰之感,似乎还保留了一丝宋代文人墨客风雅韵味。
相较瓷器如玉细密、手感细滑的质地,建水陶器更为质朴、接地气。出自彩云之南的建水紫陶,从本质上呈现出一种简朴、纯粹和天真。触摸建水紫陶,或许更能体悟到生活之美与人生之妙。
时至今日,以碗窑村为中心在建水全县范围仍在继续使用的龙窑尚有11座之多,这些不息的窑场,已经成为见证中国制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
李海亮出生在建水,从小就对紫陶有所听闻,兴趣更是绘画,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碗窑村紫陶作坊实践,向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学习。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汇聚众家之长,海纳百川,成立了百川出陶坊。
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发备气度及物象的神行具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需要有厚实的悬肘运笔的功底,这是建水紫陶的特别之处,也是李海亮数十年如一日创作的动力。
蓝桉问李海亮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件,他回答“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最满意的作品。”
建水紫陶是以紫陶土坯为载体,充分运用书法,绘画,雕刻,填泥,烧制,打磨为一体的陶器。书画之于建水紫陶,是其中的灵魂,它有着我国陶瓷界“金石画”之称。
书画装饰是一个能很好表现内心灵魂的方法,有时很激情,有时很寂静,有时胸怀大志,有时超凡脱俗。在紫陶上留下这些内心最真实的表现是可以永远保存下来的。
勤学、苦练,踏踏实实深入建水紫陶中,能为之增光添彩就是一个优秀的建水紫陶书画家。每个书画家对建水紫陶都有着自己很独到的理解,能否胜任建水紫陶书画创作是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创作方式的。
从事紫陶书画创作的氛围还可以,优势是有大部分人认识到紫陶书画创作对于紫陶的重要性,年轻人已经逐步加入到其中,有新想法,就有新创作。不足之处是部分师傅为了追求数量而达不到应有的品质。
李海亮一天的工作时间里,分成想紫陶和做紫陶,只有想和做结合才会有好的作品出来。根据器型的规格来制作一件作品,为使它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还要兼顾成品率,都是在45天左右,复杂一些的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完成。目前为止,我耗时最久的作品是“童趣图”的牛头樽,因为装饰工艺上需要重复绘画刻填。
建水紫陶需要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变革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我经常组织作坊的工作人员学习、讨论,通过到景德镇,宜兴丁山镇参观学习来提高自身作坊的创作水平。目前我创新了几样器型,尝试其他的绘画方法来装饰。
如今,各级政府对建水紫陶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它在慢慢发展,是需要一个时间阶段的。建水紫陶的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首先,相关资金政策扶持不足;其次,缺乏技术人员储备;第三,宣传传播力度不够。大时代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