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陆陆续续地又捣腾出一大堆的东西,把个鲁妙子看得两眼放光,就差把赵玉当成鲁班再世了!赵玉捣腾出来的东西越多,百姓们看他的目光就越崇敬。在百姓的心中,赵玉是个与众不同的皇帝,既不选秀,又不随意增加苛捐杂税。不但将义学开到了村子,还推广了大量的于民生有利的器具。各种各样的,百姓们从未见过的物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其实赵玉之所以折腾出这么多的东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皇帝的日子太枯燥了!他每天上朝、批阅奏章,已感觉很无聊了。除了单独和徐子陵一起,或陪着孩子们的时候,其他的时候都太没新鲜感了!找点儿事做做,起码也让他感觉自己还没对当皇帝厌倦!如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河(黄河)堤坝上的险情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前几年也年年决堤,可那时发生险情的地区要么不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要么对百姓影响较小,忙于战事的他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都是由房、杜等人协商处理的。统一之后,军民同心协力,把大堤守得稳稳当当,愣是顶住了洪水的侵袭。现在没了战事,赵玉的注意力转向国内,这才在汛期注意到了大河的状况。他不禁有些惭愧,凭他的魔法,他完全可以在枯水期时把大河的隐患解决掉,可直到这夏季的汛期,他才注意到,他这个皇帝失职了!
上学时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黄河中下游的河床过高,是发生险情的根本原因。赵玉沿着大河以精神力探测过后,决定从入海口开始清理河床中的泥沙,把河床的高度降下来。这个可不能从中间开始,会形成漩涡的!他休朝三天,专心处理此事。在这三天内,他施展土系魔法,将河床加深,并将河堤进行加固加高。从河底挖出来的泥沙,除了用来加固河堤之外,多余的全被他送入异界中一个自然空间。然后将这些泥沙一部分送入大海,另一部分则送到了大河的中上游——后世的黄土高原等地。
现在的这些地区还未变成黄土漫天的样子,赵玉沿河探过,一路将大河两岸的土壁,全加上收入异界中的泥沙,将之变成了玉石般的石壁。并将大河中那些过于弯曲的地段拉直,减少水流的冲击。这三天的时间内,赵玉将黄河中下游的河床削去了有三丈,并将沿河的堤坝全转变成了石质。守坝的军民欢呼雀跃,水位很明显地降下了一大截儿,险情排除了!
赵玉的事儿又多出了一样,那就是将发生过溃堤事件的河流堤坝全部加固。这一忙,就一直忙过了整个夏天,秋汛来临之时,无一条河流溃堤!赵玉在工作之余,想到了那美味的大闸蟹,于是,他成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民众纷纷效仿,螃蟹迅速成了各地民众餐桌上的一员。享受美食的同时,赵玉也没忘了,控制捕捞、人工养殖等事宜。他可不愿意再像后世那样,发生过度捕捞,导致某些生物近乎绝迹的事件!
虽然后世的蛋糕、饼干、面包等等,在这个世界是新鲜东西,但赵玉不想把它们做出来。这些经过烤制的东西,对人并无好处。他还记得以前看过,这些东西会让人的寿命在不知不觉间缩短,主要影响人的心血管等等。还是中华本土的东西好,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食补、药膳,在养生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中华美食是层出不穷的,愿仙给他在异界中装了无数,他细看后发现,全是些中国特有的美食,古今皆有,就是没有“外国货”——蛋糕之类!
大唐的百姓们,日子过得还是很美的。天冷了,睡觉有火炕,取暖有煤炉,还能顺便烧点儿热水。赵玉让百姓种的木棉(即棉花),也在收获后让百姓们大开眼界。赵玉教他们将之纺成纱、织成布,塞上木棉做成棉衣、棉帽、棉手套、棉鞋等等。在寒冷的地区,外皮内棉,做成皮棉衣、皮手套等。草原上的人们冬天再也不会挨冻了,他们住上了双层墙壁的房子,玻璃所制的窗子让屋内亮堂堂的。
赵玉将玻璃“发明”出来之后,首先应用在了房子上,几年下来,大唐所有的房屋都变了样。以前纸糊的窗子都变成了玻璃窗,玻璃天窗也在部分房屋上出现了,配上那色彩斑斓的琉璃瓦,端的是美不胜收。看着那些散发着浓浓大唐味儿的建筑物,赵玉心里美得很!那些后来征服的土地上,原有的宗教建筑早就灰飞烟灭了,在入驻的大唐军民的带领下,当地人建起了大唐式的建筑。按赵玉的意思,一批批地推倒原有建筑,以充满大唐气息的建筑代替。只须数年,将再也看不到那些不属大唐的东西!
当然,赵玉不会傻乎乎的不顾各地的地势气候的不同,而强行规定用统一的建筑结构。他依电脑中所存资料,给不同地带的人们定下不同的建筑图纸,以及服饰规定。这些图纸当然不可能像后世的那种图纸,只能说是幅画而已,这个时代的工匠还没那本事看懂专业图纸。籍着传送门和传送阵的便利,各种材料的输送便捷之极,大大地缩短了无谓浪费的时间。
因为这传送门和传送阵的存在,还带给了他的大唐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官员贪赃枉法、渎职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了。赵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及一众御史,还有大内密探,随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座城池,任何一个城镇。这种形势下,哪个当官的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办事?百姓也随时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向上一级官府或直接到洛阳,举报当地的官员。
各种各样的举措,渐渐完善了大唐的法制。在这几年内,赵玉尽力做到了让百姓有法可依,接下来还有几句:“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完全做到这几点,很难!不过在这君权至上的时代,他这个没有皇族的特殊皇帝的统治下,尽量做到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在赵玉宣布:“大唐无皇族!”之后,那些想方设法要证明自己与赵玉沾亲带故,妄图捞点好处的人全蔫儿了!
赵玉坦言,自己在这世上无亲无故,除了身边这几人,并无其他亲友,也就不存在什么皇族之说。徐子陵与寇仲两人都是孤儿,也无亲属,牵不出什么七拐八拐的亲戚来!除了徐子陵封逍遥王之外,他不会再封王。寇仲的身份是他的义弟,凭他的军功,只能是一个将领。寇仲也服他这个理儿,并不认为自己就该封为皇族,当将军当得挺开心的,至少这是凭他自己的本事得来的!徐子陵这个王并无什么实质性的权利,这也堵住了可能出现的流言。徐子陵本来就不热衷于权势,并不在意这些,他只要能和赵玉在一起就够了。
经过一番考虑,赵玉决定对这些功臣进行封赏。采“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各三个等级的机制。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徐世绩、程咬金等十余人,都被封为了一等公,其他有功之臣也按功劳大小分别获得了爵位。只是这大唐的爵位,与前人不同。以前的封爵均是以食多少户来标记的,大唐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将之折算成财物,直接由国库拨款。赵玉认为,既然土地都是国有,百姓所种之地均为租种,那又怎么能封赏土地或食邑呢?百姓交税,上交至国库,再由国库拨款,天经地义!
赵玉的这一决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众人对他的各种举动已是不再觉得奇怪,而是平心静气地接受。因为,事实证明了,赵玉的每一项新举措都是对民生有利的,他们只管执行就是了!孙思邈等人编著的医典终于问世了,同时面世的那些养生之法等小册子,与医典一起被大量印刷,分发到各地。道士们也积极地行动了起来,按着赵玉的旨意,到民间传授医术,救死扶伤,传播着更改后的道教教义。那些大夫也不甘落后,纷纷公开授徒。一时间,民间习医者甚多,这也正是赵玉希望看到的,他不想百姓们过着缺医少药的日子。
后世的医疗点都开到了村中,现在的大唐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这一点!教医者毫不藏私,学医者认认真真,大唐的医者在几年之内数量就翻了几番。这良性循环一形成,整个大唐的百姓们就有福了,不愁医者太少了!赵玉效法后世,安排各级官员,每年体检两次,以保证他们能以一个健康的身体参加工作。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给大唐的百姓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儿”!不管是地方官员,还是军中将领,都是两年换一次。或根据考核情况升降,或换至同级的地方。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避免了史上的大唐出现的那种拥兵自重的现象。所有将士遵循一个原则:忠于大唐,忠于大唐的皇帝!军校的作用,在此体现了出来,经过进修的那些中低级军官,将这一思想很好地传输到了各军,将之牢牢地印入了士兵们的脑海中、心中!大唐的军队,不是一支盲从的军队,而是一支绝对忠于大唐、忠于大唐皇帝的军队!赵玉成功了!
时光飞逝,军中的士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个士兵都在前辈的教导下,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了大唐!为了大唐的皇帝!原本有些毛燥的将领们,已变得稳重成熟,新一代的将领渐渐崭露头角。在赵玉的刻意寻觅下,一批史上有名的年经将领,已在军中,等待磨练的时机,如苏定芳、薛仁贵、裴行俭等等。还有李靖等人的子侄辈,就连房、杜二人的儿子,也被赵玉将他们从小就拉到一起教导,并瞅准机会丢进军校磨练一通。让赵玉感到得意的是,史上那几个有名的败家子儿、纨绔子弟,已不可能再变成那种让人恨不得海扁一顿的垃圾!他们已是合格的士兵,等打上几场仗,相信他们会成为将军的!
两个孩子也渐渐地长大了,赵玉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尽量地教给他们。当然,那些太过超前的东西是不能教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因为接受了后世的知识,而对这世上的一切都看不上眼,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凡是他在这世上“发明”的东西,他都教给了聪颖稳重的晨皓,因为晨皓是太子,将来要接他的皇位的。而活泼善良的晨雯,赵玉教给了她不少辨识人心的法子,免得她日后识人不清。
两个孩子都拥有着不俗的武功,赵玉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没有将北冥神功教给他们,而是分别将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传给了两人,并配以一些较适宜的其他功夫。
双喜临门取非洲终卸皇位乐逍遥
第120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