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去查查,那家木材行肯定是挂在米家某个不怎么让人在意的人名下的。
别到时狐狸没打着,还惹了一身骚,那可就不划算了。”
十二爷想了下,也觉得有这个可能。
“也是,一家木材行一年才有多少营收啊,米亦宁怎么可能因为这家木材行冒这么大风险呢!”
叶辞书看了十二爷一眼,呵呵笑了一声。
“你看不起这家木材行的营收?
十二爷,您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一家木材行能干的事情可是很多的。
只要有路子,能挣钱,商户之间的操作手段会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来,我们来算算啊,就算……去年的吧!
金陵这边计量木材通常有官府专门的大车来计量。
一车的木材多少银子官府那里都是有数的。
去年河道衙门从林记木材行采买了三百二十辆大车的木材,并且注明这些木材都用在了河道上。
至于为什么都从林记采买,那是因为金陵大的木材行只有林记一家。
我想其他的木材行应该都被米亦宁明里暗里打压的开不下去了吧!
你看,这里记着这笔账呢,对不对?
而在林记的账本上,同样的也记下了这笔账,三百二十辆大车的木材。
从这两方面看,不管是进还是出,这笔账都完全对得上。
也是在这一年,林记木材行光是木材就卖出去六百二十辆大车。
河道衙门的这笔采买占了林记超过一半的营收。
但是……
你听好喽,去年一年进入金陵城的木材却只有三百二十大车的。
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叶辞书看着十二爷。
十二爷一惊。
“去年进入金陵的木材只有三百二十大车?但是林记的账上卖了六百二十大车的?
你是怎么推算出林记木材行真实的进货数量的?”
“不要疑惑。
为什么我推算出这个数字,那是因为金陵码头那里也有一本账。
木材因为体积大,不好运输,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走水道。
金陵本地的山脉很少,为了金陵城的安全,衙门曾经出过告示,严禁私人砍伐木材做商用。
就是说普通的农民可以上山去捡点树枝什么的回家烤火取暖。
但是想砍树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金陵用的木材都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
不管多少木材进了金陵,都要从码头走,码头那里有专门的账本记录这些。
另外,脚夫的费用,装卸的费用,都能算出来去年一年只有三百二十大车的木材进了金陵。
林记又是金陵唯一的木材行,这些木材肯定进了林记了。
所以喽,剩下的那三百大车的木材的缺口是哪来的呢?”叶辞书问道。
十二爷一直盯着那两本账本。
“也就是说林记跟河道衙门之间做了虚假的交易。
实际上河道衙门压根就没有买那些木材,银子过去了,木材却没运回来是不是?
这还真是一本万利呢!
交点税银就能从河道衙门拿走那么多的银子。
这些人还真不怕撑坏了肚子啊!”十二爷冷笑道。
“呵呵,借用我三姐姐的一句话,谁会嫌银子多呢!
十二爷,人家可是连税银都不用交的。
您忘了吗,五年前,陛下曾经下过诏,凡是涉及河道,军务一切的开销,承办的商户一律免税。
一来是为了减轻朝廷的开支,二来也是让商户吃个定心丸,放心和朝廷合作。
现在呢,这个诏令人家用的多好啊!
那三百二十大车的木材银子是一分不少的进了人家自己的口袋。
另外,在金陵城,林记实现了木材专卖。
您刚刚说的一本万利还真没说错呢!
林记的木材的价格比其他的府城都要贵上三成。
百姓们又不能自己出去采买木材,林记要什么价格那不就是什么价格?
这个林记也够贪的啊!什么银子都想挣。
不过大头应该还是跟河道衙门的交易。
十二爷,我有种感觉,林家和米亦宁的来往肯定不止一个林记木材行这么简单。
米亦宁在金陵一手遮天,又掌控着河道。
林家不管做什么生意,那都是一本万利的。
之前在兰陵水道那里被劫的商船,商船上的货物去了哪里?
为什么在水匪的那本账本里有着金陵昌保号的银票?”叶辞书一步一步的分析。
十二爷明白了,这一切还真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呢!
林家其实就是帮米亦宁把那些银子洗干净的人。
“十二爷,即使我们推算出这么多了,也动不了米亦宁是不是?”叶辞书突然问道。
十二爷点了点头,他转身看了一下账本。
“木材已经出问题了,河道上牵扯到的东西何止是木材。
砂石,粮食,还有服徭役那些人的开支。
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操作。
米亦宁很聪明,自己不出手,有的是人替他做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是动不了米亦宁,但是动这个林家,还是可以的。”十二爷点了下林家的账本。
“什么罪名呢?
既然现在动不了米亦宁,那最好就不要打草惊蛇。”叶辞书建议。
“漏缴税银或者私运木材。
三百大车的木材缺口足够林家喝一壶的。
要么他承认是从别的地方运了木材进金陵偷逃税银。
要么他承认河道衙门的账是假的。
两样选一样吧!
一样一样来,我倒是要看看,米亦宁能推出多少人出来给他顶缸。”十二爷冷冷说道。
叶辞书哦了一声。
当着米亦宁的面治林家的罪,米亦宁肯定受不了吧!
第284章 查林家
既然决定了要查林家,十二爷是一刻都不耽搁就去见了宁王爷。
来金陵之前,皇帝姑父召见他的时候说了,在金陵遇到任何事情了,都可以去找宁王爷。
宁王爷看着不管事,但是心里自有一本账。
“王爷,金陵城里,有谁不是米亦宁的人吗?”十二爷直接问道。
宁王爷一愣。
看来是查出点东西来了。
“金陵城里……不是米亦宁的人,我想想啊!
知府肯定是,他在江南经营多年,关系网复杂,几乎所有的官员都……
还真有一个人不是米亦宁的人。”宁王一下子就想到一个人。
“谁?”十二爷忙追问。
“原行商署参政边国昌边大人。
当初他刚到金陵的时候,不小心被米亦宁抓住了错处,让人在朝堂上参了一本。
后来被降职了,去了杂造局。
明明是四品的官阶,却干着七品官员的活。
那人性子刚烈,要是换了其他人,肯定就上折子辞官不干了。
他不,他就在那干,他说总有一天能看到有些人从高处落下来。
你要是要用人,还要用完全不是米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