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轮到杨澜呆滞了,他没想到东方旭竟然会真的要进去,不过既然东方旭想要去看看,他当然是会陪着的。
这个布庄是镇上唯一的布庄,每日来往的人并不少,杨澜跟着东方旭进去的时候里面还有人正在挑选布料和绣线,不过那都是些大姑娘小媳妇的,零星几个男人也是单身没成亲,过来直接买成衣的。
“这位少爷要买点什么?”掌柜的刚刚和以为妇人谈妥了价格,看见东方旭和杨澜进门赶紧过来招呼,“我们家的布庄可是货物齐全,各种花色和料子都有!”
“拿些绣线出来看看。”东方旭只扫了一眼就略过了眼前拿些布料,虽然看上去鲜艳无比,但是东方旭却直觉拿些布料并不会穿着舒服。
掌柜的停了东方旭的话,只当这是为家里姐妹亦或是妻妾出来买的,“这位少爷,我们这里最近卖得最火的就是这个绣包,是咱们庄里的绣娘特意搭配好的颜色,若不是有什么特殊需求,一般人都够用了。”
东方旭对掌柜的手里拿一个小绣包突然来了兴趣——那些精致的绣品,就是用这般细小的线绣出来的?
杨澜从进了布庄之后就跟在东方旭的身后,一句话也不说,当东方旭真的开始选绣线,看上去要正正经经研究一帆时,他也只能在后面站着等。
作为一个男人,对这些东西杨澜天生就没有兴趣。不过看着东方旭在前面和掌柜的说话,他却并不觉得违和,只是想到这个人坐在床边拿着针绣花,杨澜还是觉得好笑的。
前面说了不久,东方旭终于选好了,他按照掌柜的推荐买了一个绣包,顺带还送了几个绣样。
“付钱。”就在杨澜愣神的时候,掌柜的已经把东西都打包好了递给东方旭,这是东方旭在对他说话。
听见声,杨澜连忙摸出钱袋来付钱,那掌柜的见了只当他是跟在东方旭身边的小厮,还冲他友好地笑了笑,“小伙子,你家少爷的脾气可是真好。”
经过这一遭,之后杨澜也不再开玩笑,两人买了东西后找了个饭店吃饭,下午的时候跟着送货的马车一起回了小村子。杨澜分了不少过冬用的东西给齐丰,这段时间多谢他们一家的照顾,特别是他买的碳,再见识过齐丰加自己烧的木炭之后,更是分了不少。
前段时间齐丰的新媳妇被查出来有了身孕,那一烧起来就不断冒黑烟的木炭,杨澜是看不得孕妇用的。
收了杨澜的东西,齐丰自然是对他们更上心,每天送一把新鲜蔬菜不说,隔一段时间家里做好吃的也从不落下两人,弄得杨澜都有些过意不去。
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只是一个开端,其后接二连三的开始下雪,路上的积雪很快就有了膝盖深,若不是每天都清理路面,很容易就会被堵在家里出不去。
而等雪下够了,很快就到了新年。
算起来,这还是杨澜在上山后过的第一个年——若微山上都是道士,大年初一这天也依旧是打坐修炼,与平日没有不同,根本算不得是年节。
临近年关的时候,杨澜还上街采买了一次,这次是跟着齐丰家里一起去的——他知道过年很隆重,却不知道需要准备的东西有那么多,还是齐丰找上门来才知道还有那各式各样仪式般的程序。
东方旭知道杨澜要出门,让他帮自己带一些绣线回来,就是上次在布庄买那种绣包即可。
杨澜没想到东方旭这在房里玩了几日的绣线还真喜欢上了这种东西,不过想想他自己,在这个时代不也少有男子会对厨艺感兴趣的吗?因此,在东方旭倚靠在门框上慢慢说出自己的要求的时候,杨澜并未表现得吃惊,反而是一条条记下要求,最后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东方旭对杨澜是越来越满意,这个人似乎总是能够按照他希望的那样去做事,他已经打算等自己伤彻底好了就带上杨澜一起回去,到时候再告诉他自己的身份也是一样。
这人做事仔细,带回去做个侍卫也未尝不可。
然而东方旭却没想到,杨澜这一走,却是再也没有回这小山村里来。
☆、第11章
镇子上,过年的氛围更加浓郁,杨澜一路跟在齐丰一家人身后,他们买东西的时候自己也买上一份。
当然,除开和齐丰买了一样的东西,杨澜还多买了许多,有糖果糕点,还有两身新衣服。
“杨兄弟,那边镇口有家糕点铺子卖的,可比这便宜多了,你怎么不去那儿买呢?这酒楼里的糕点好吃是好吃却贵得很!”一出酒楼,齐丰就拉住了杨澜,觉得他多花了冤枉钱。
“东方喜欢吃这酒楼里的糕点,他吃不惯镇口那家的。”杨澜倒是不在意这几个铜板,既然能够吃喜欢的,为什么要为了几个铜板而委屈东方呢?
齐丰也只是随口一说,说完他就立马想到杨澜并不缺钱——每次杨澜来镇子上都大买特买,根本不像是缺钱的样子,“杨兄弟,我也就说说,你别太当真。”
“我知道了,齐大哥。”杨澜把糕点收好,然后跟着齐丰去买下一样东西。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各种采买中过去,中午的时候杨澜花钱在一家馄饨摊子上买了三碗,当做午饭吃了。
就在小老板把馄饨端上来的时候,杨澜突然心有所感,抬头看向了天空。
一只白色的信鸽再空中盘旋着,口中不时轻轻叫唤两声,并未引起注意。
“你们先吃着,我突然想起有东西没买,我先去买了。”杨澜看了空中的信鸽一眼,放下手中的筷子,对着齐丰说了一句,直接起身离开。
然而他却并未去任何一家店铺,反而是逆着人流一路走出了小镇。
天上那只信鸽似乎是感受到了杨澜的动作,遥遥跟在后面,等到四周没有其他人了,一个颤翅就落到了杨澜的肩膀上,小脑袋亲密地蹭了一下杨澜的脸颊。
这是若微山上杨澜亲手养大的信鸽。
杨澜伸出右手,放在与肩膀齐高的位置,那信鸽叫了一声就跳到了杨澜的手上,小爪子抓住杨澜的一根手指,然后把翅膀收在身后,露出了绑在腿上的小竹筒。
那小竹筒十分细小,里面装的纸条展开也只有细细一指宽,半个手掌长,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