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郎见女儿这样能干,没忍住自豪挺胸:“你这十天的工钱岂不是比爹都多。”
张知鱼不知道阿公怎么样,但她自己心里有杆秤,首先阿公是保和堂的大夫,拿的月银旱涝保收,但对外只能收谢银和车马费,她不是保和堂的人,随便做什么病患都得给钱,最重要的是如今能看得起病的妇人家里都有些家资,出手还算大方,而且南水县只有她一个半吊子女大夫,几乎所有愿意看病的病患都在她一个人手上。
阿公就不同了,南水县光药铺就有好几个,大夫就更多了,他们一起平分了病患,而且是大量的普通病患,男子得病忌讳不如女子多,看病的男子也就更多。这里边的达官贵人都唤了大夫家去,来药铺的反而更多是平民百姓,张阿公是殇医,若贵人不胡作非为,平时里受外伤最多的也是平民百姓。
所以张阿公一般拿回家的都是腊肉咸鱼,这样的农产品大家还出得起,实在出不起的张阿公也不会收。总之他得到钱的时候特别少,所以现在鱼姐儿才能看起来跟他的收入差不多。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她自己在家支了摊子就不会有这么多病患上门,这些女病人绝大多数都是信任保和堂才来找她,所以不是她能力比阿公大多少,而是赵掌柜愿意让她从自己手里拿钱。
不管这钱是不是赵掌柜给她放水,李氏都不放心给鱼姐儿管了,往日她虽然不从小的身上拿,但她们那三瓜两枣谁稀罕偷,来来一趟还不够回家补个鞋底。
但如今鱼姐儿的银子对许多大人来说也算不少,万一她人小藏不住,反容易出祸事。
“不打紧,我有数。”张知鱼笑得一片赤诚坦荡,“我马上就要把它全花出去,哪丢得了?”
“你拿这么多钱干什么去?”李氏一噎,更不想这孩子抱着这么多钱了。
“当然是钱生钱了,紫茉莉开了花还得等它结果子,得把果子里的粉拿出来制成胭脂才能卖,到时候这点银子恐怕还不够呢。”张知鱼道。
几两银子顾慈拿得出来,再多也得问娘伸手,阮氏自己花得多,却并不放纵孩子,平时给他的零花也是定了数的,就怕把儿子养成骄奢淫逸的浪荡子。
但俩穷小孩儿一点儿不担心种出来怎么发财,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到时候就找个有眼光的机灵大户,若能一眼能看出紫茉莉的价值,就勉强同意让他砸钱入伙赚这个便宜。
李氏见她有个花钱的数儿,不是想着胡乱挥霍,舒了一口气道:“那你也不能把这么多钱放在身上,铜钱又沉,你日日抱着就不累?。”
“可是我快乐。”张知鱼小声嘀咕。
李氏静静地看着她没说话。
张知鱼眼看着钱财不保,只好点头同意把铜钱放进木盒子里装起来,完了还心痛地跟娘保证:“我肯定不一个人抱了这么多钱出去。”
李氏这才满意点头,提刀给鸭子去骨,做了个好鸭十八吃,这块用来炸,那块用来卤,还有一块来红烧。
几个孩子把骨头缝都嗦干净了,用胰子洗了几遍手,指甲还有肥美的鸭子香。
王阿婆坐在房里吃鸭煲粥,听到孩子们在外嬉笑也精神了几分,今年她身体好转,现在已经亲手接过女儿的亲事仔细看起来。
官媒前些天又来了几次,梅姐儿生得娟秀文静,平时在外走动买针线,周围人家都常见她。得了杨家那样的糟心事,媒婆怕砸了自己招牌,被人诬上骗婚的烂话,最近也费了些心找了三家合适的门户喜滋滋上门来。
第一家是乡里的富户,姓徐,徐老爷是个老秀才,儿子如今在紫纱巷子租了宅子住着念书,听说正打算定亲后就将宅子买下来做新房,只有一进,但住一家五口人也足够。
王阿婆一听就摆手:“整个南水县中秀才的有多少?他儿子若不中,到时候没得几个本事,就得靠卖祖产度日,卖完了东西,莫不成拿梅姐儿的嫁妆养他们一家子?”
媒婆也没想着一次成事,转头就提起下一家。
说起来张家倒还熟悉得很,两条巷子外的唐染匠,以前顾家没搬来时,两家人也算近邻,要提亲的就是唐大郎。王阿婆见过不少次,那孩子就是个锯嘴葫芦,梅姐儿性子就已经有些闷,两个人在一起那日子得多难熬?便皱了眉没吱声。
媒婆一双眼比刀还利,见人扬扬眉毛就知人会说哪样话儿,心知这桩怕不能成,但也没恼,只因前两桩都是个陪衬,衬的就是这户她特意留在最后的顶顶好亲——城东大点心铺的庶子。
虽头上有个嫡母,但已经分下来单过,自己在外头有个大宅子,是真真的有钱人,若非张大郎高低也算个爷,人也不会往张家看。
王阿婆却不吃这套,她做绣娘时经常给这些大宅院里的夫人姐儿做绣件,也知道不少阴私。若梅姐儿是个精明爽利的女儿,这样的人家倒也不是去不得,但偏她不是,在里头还不知得受多少磋磨,钱就是再多也没用。
媒婆见她这样的富贵门庭想都不想就摆手,还没前头土大户想得久,面上笑得欢,这几日却不曾上门。
王阿婆忧心女儿亲事就有些食不下咽,喊了李氏进来说话儿。
张知鱼自觉是这个家的小小守护神,哪里有困难她就往哪里钻,长耳朵又伸到娘和阿婆跟前听了一肚皮话,就问:“咱们家选女婿的条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