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样哭泣着悔悟的崔谨行,叶艺兴不由有些惊讶。
前世的崔谨行在他面前,始终有着作为顶级世家子弟的优越感,从来没在他面前展示过这样脆弱的一面。
叶艺兴记得,前世继承了崔氏家主位置的人,的确不是崔谨行,而是他二叔的长子崔秀林。
那时人们都说,崔谨行高风亮节,以名士做派让贤于崔秀林,现在看来恐怕另有内情。
因为,以今天崔谨行的表现来看,显然他并没有放弃崔氏家主继承权的想法。
这时,无心先生看崔谨行哭得这样伤心,不由也有些心疼。
毕竟崔谨行,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又自幼没了母亲。
崔谨行能够在博陵崔氏那样复杂的家族,平安长大,已经不容易了。
于是,无心先生就对崔谨行说“谨行,你也不要哭了。你也有你的不易,我心里清楚。虽然你的父亲为了让你平安长大,没有再娶妻,就是怕一旦有了继母会苛责于你。但是,博陵崔氏的内宅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安宁平静的日子。这么多年来,表面上别人看你神采飞扬、恣意妄为,其实你也有你的辛苦。我是知道的。”
崔谨行听无心先生这样安慰他,这才止住了哭声。
这时,崔谨行才注意到,叶艺兴一直站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切。
崔谨行不由十分的羞窘,他不由不好意思地,胡乱地对叶艺兴做了一个揖,说道“今日,我让艺兴见笑了。”
叶艺兴见崔谨行丝毫没介意自己比他年龄小,不但以礼相待,还十分坦诚,内心里不由对崔谨行多了几分好感。
叶艺兴觉得,崔谨行也算是有赤子之心的一个人了。
于是,叶艺兴就对崔谨行回了一揖,说道“谨行兄,你不必多礼,我们之间不用见外。”
无心先生见叶艺兴,不再称呼崔谨行为县尊,而是称崔谨行为兄长,不由心中十分地高兴。
因为,无心先生知道,叶艺兴是原则性很强的人,如果他不是在内心里真的接受了崔谨行,是不会这样称呼的。
于是,无心先生就说道“你们二人既然已经可以称兄道弟,就在我面前结拜义兄弟吧。我为你们做个见证。”
叶艺兴和崔谨行互看了一眼,然后都对无心先生伸手做了一个长揖,说道“是,先生。”
紧接着,叶艺兴和崔谨行就在无心先生面前,想对着行了跪拜大礼,正式结为了义兄弟。
崔谨行21岁,年长为兄。
叶艺兴16岁,年幼为弟。
无心先生看两个人结拜,不用十分的高兴,他笑着对两个人说道“你们今日结为义兄弟之后,在庆国的朝堂要互为臂膀,互为依仗,这样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叶艺兴和崔谨行不由连忙称是。
无心先生看着自己身边这两个优秀的年轻人,不由十分高兴。他觉得,庆国的明天的希望,就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于是,无心先生就对叶艺兴和崔谨行说“难得今日这么高兴。我知道,崔家从来就不缺美酒,我们今日就畅饮一番。”
崔谨行连忙称是,让崔府下人将美酒端了上来,摆了宴席。
三个人就开始喝酒了。
因为无心先生今日高兴,不由多喝了几杯。
崔谨行陪着无心先生,也喝了不少。
他们两个人其实酒量不大,喝了一会儿,不由都醉了。
而叶艺兴由于前世在官场上,经历了20多年的历练,早就练成了千杯不醉的本领。
看着这两个人,颇有名士风范、酩酊大醉地躺在座位上,叶艺兴不由笑了。
此刻的叶艺兴,心中是觉得十分温暖的。
虽然只有一面之缘,无心先生就这样完全地信任他,甚至在他面前大醉也毫不在意,这让他十分的感动。
而喝得大醉的崔谨行,坐在座位上眼中还含着泪光,这让叶艺兴看着,不由也有些心疼了。
因为叶艺兴也是自幼丧母,前世靠着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和努力,才走上了尚书令的位置,其中的艰辛不可言述。
而前世被陷害身死时,作为尚书令的叶艺兴,已经36岁了。
在今天,重生的叶艺兴其实内心是36岁的心态。
此时,看着21岁的崔谨行那种受伤、青涩的样子,叶艺兴还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弟看的,对他不由有了爱护关照之心。
看着无心先生和崔谨行,这一大一小两个人,显然把一切都交给自己处理,完全信任的样子,艺兴只能无奈的笑着,叹了口气。
然后,叶艺兴就走上前,轻轻扶起了无心先生,问道“先生,现在可要休息?我现在扶您回房,您的书童在哪里?”
无心先生听了艺兴的话,就带着醉意,笑着说道“我就知道,艺兴你是最可靠的人,只要你在我的身边,自会把一切办妥贴。我的书童松柏就在院子里,你喊一声,他就到了,让他扶我回房就行了。明日,我一早就走,你就不要来送我了。我喜欢这样一种,没有送别的分别。这样才符合古人的那句话,乘兴而来,尽兴而去。”
叶艺兴听了无心先生的话,不由笑了,接着说道“先生果然是天下第一洒脱之人,那我就照您的吩咐办了。”
然后,叶艺兴就到了院子里,叫了无心先生的书童松柏。
松柏大约十三、四岁年纪,长得十分白净伶俐,他走进正厅,看见醉着的无心先生,不由无奈地说道“先生又喝醉了,几时才能节制呢?真是太贪酒了。”
叶艺兴听了书童松柏的话,不由略有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作为一个书童,松柏的话真是有点僭越了。
无心先生虽然醉着,也注意到了叶艺兴的诧异,就对叶艺兴笑着说道“这个松柏,比我的老妻还要管得严。我要是在家里,那是一口美酒也喝不上的。出门在外,我就喝上一点酒,他还说来道去的。”
叶艺兴听无心先生带着宠溺的口气抱怨松柏,不由更加诧异了。
显然,无心先生对松柏,宛如自己的子侄一般,根本不是对书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