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 其他类型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章:洛阳的太学和京师大学堂

第章:洛阳的太学和京师大学堂(1 / 2)

本朝的国家最高学府,称之为太学,大司马入据洛阳之后,改称国子监。顾名思义,太学,只是一所学校,是本朝的最高学府,并不是管理天下世子的机构。国子监,其名为监,便被朝廷赋予了管理天下士人的职责。从此以后,国子监便从太常属下的博士祭酒中独立出来了,分设左右监,秩比两千石。国子监左监、右监品秩的提高,便意味着士人地位的提高。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注云:“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注云:“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在夏商周时期,太学其名各异,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太学”一词,源于西周。《大戴记》中曾言:“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太学又名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大体而言,辟雍和泮宫并不是纯粹的大学,更像一处象征国家社稷的场所,不过素日里用于讲习经典罢了。

除了讲习经典之外,周天子和诸侯、贵族们经常在辟雍和泮宫中举行祭祀、举办宴会、选拔武士、甚至在这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打赢了之后,也要到辟雍和泮宫“献俘”和“告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古代,建造一处宫室是非常不容易的,时常要耗费举国之力。“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这便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太学。

高帝一统天下之后,黄老之学盛行,讲究与民休息。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重建宫室,宫室尚且无力建造,何况是太学呢?故尔,从高帝一直到景帝,本朝并无官学,儒生士子们若是想要拜师读书,只好进入大大小小的私学,私学之风,遂大行于天下。

既然是私学,便没有太多的顾忌,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理,如此一来,本朝的文风便蔚然大盛了。前汉两百年的江山,一半儿时间都在施行黄老政治,大大小小的私学培养出了一大批风骨铮铮的儒生士子和循吏良吏,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唯其如此,前汉的两百年历史,史书上处处都记载着不畏强暴,干乳舍生取义的士人。

时间的长河在急速流逝,一转眼就到了武帝元狩五年,武帝雄才大略,是五百年一出的雄主。他的目光远大,一眼就看出的私学盛行对朝廷的威胁。私学盛行,话语权便掌握在乡野之间,朝廷无法施加影响,只好坐视舆论横行而不得制。这自然是武帝所无法容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师长安城内设立太学,这便是本朝太学的由来。自此之后,太学便成为了本朝的中央官学,是天下的最高学府。既然是官学,学生学成之后,自然是要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这一条正好儿打中了私学的要害,本朝的士人,入仕之路本来就极窄,如今太学一开,便又多了一条入仕之路,天下的儒生士子,岂能不欢呼雀跃?久而久之,此消彼长之下,私学逐渐式微,官学从此便大盛了。

草创之初,太学之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由于有了“量才授官”这一个超级大杀器的存在,太学的规模便也来越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最后竟然多达数万人。

武帝元狩五年,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五十人,昭帝时增至一百人,王莽时增至一万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入了太学,便等于是踏出了入仕的第一只脚。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光武帝削平群雄之后,于建武五年,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灵帝熹平四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方此之时,太学便进入了最鼎盛的时代。

最新小说: ?? 在哨向abo里做剑修(np) 我,恶女,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 玄门少女在末世[玄学] 阴间畸恋脑洞集 就算知道是绿茶也会上钩(强制nph) 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假千金勾引了真千金的公公(高h 1v1) 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