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宝玉战红楼作者:一只炮灰女
第205章
政老爷听了,越发觉得于情于理自己都站的住脚,于是以宝琴义父的身份劝梅翰林,结果被向来敬慕的“大儒”喷一通,气个仰倒。
这下将“七窍坏水心”宝秀才惹火,对假爸爸他还是颇有些感情的。
原本他为免自己被拖进此事,一直压着暴怒的薛蟠,说等薛蝌从平安州赶回京再说,薛蝌是宝琴的胞兄,薛蝌不到,梅家不能强行将宝琴抬过门。现在他怒了,不过是翰林院一只最低的七品酸丁,欺到爷们头上!于是从老缠着他酬和的儒生中挑出些忒好事的,一并以晚辈身份上梅家祭拜梅老太太。
晚辈上门执礼甚恭,宽慰了梅前辈,又安慰梅平辈们,只字里话间对梅家丧事与礼不合处频表诧异。
梅翰林好歹是庶吉士出身,办老母亲的丧事会有这么多与礼不合处?
必然的!谁也不可能百分百合古礼,况且梅老太太与她庶孙的丧事一块办,梅家又不是大富之家,光是器具使用不分长幼尊卑的地方便比比皆是。在某只的刻薄嘴下,梅孝子成了假孝伪善的典范,贪财卑劣无人能比。需知皇商薛家送梅家的银俩累积起来数目吓人,某只身为薛家主母之弟兼家主的嫡亲表弟,说出的话可信度自是高。
宝秀才用词典雅又委婉,梅翰林先时不觉,闻众儒倒吸气,一个个满脸不屑才回过味,气的差点厥过去,愤而滔滔他将银子用去了何处。
宝秀才一脸难以置信,轻轻插话:“翰林院竟未拨古籍修缮费?倒未听家严说过。”
儒生们更鄙视了:贾大人是礼部派去的监官,翰林院有没有拨费能不知?早听闻姓梅的性喜沽名钓誉,果然是读书人的耻辱,竟连翰林院的清誉都敢污!
宝秀才吁叹:“梅前辈高风亮节,实为晚辈楷模!您老人家可不能哀毁过度,上崩尚未满百日,晚辈闻贵府只待百日满,便为安欣兄娶妻,总要到那时老大人方能放下心事。”
众儒再忍不住,呸呸声大起:上崩、母丧,只记得为死了的庶子娶妻,什么人?
一儒大声道:“一二三四五六七!”
众儒应声叫唤:“孝悌忠信礼义廉!”
此联是宝名士从后世偷来的绝对,上联暗喻“忘士之家,哪可能应许?便是薛蝌不拿胞妹当回事,只讲利益,试问送妹守寡,梅家能给薛蝌什么?
梅翰林乃一介寒士出身,在朝中没根基,不过数日,便有御史上奏弹劾。
皇上正沉浸于悲痛中,闻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之辈,差点将之下狱。还是翰林院掌院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求情,皇上才忍怒轻惩:“不仁不孝,永不取用!”
梅翰林、不,是梅进士好歹保住了功名。梅家并非京城人,原籍倒也不远,就在顺天府的梅家村。梅老爷子早亡,按礼制梅进士不是替母丁忧一年,而是要在寡母的墓前结庐披麻三年。梅家没脸再呆在京城,梅老太太的三七一过便举家扶柩回原籍。
平安州距京城仅千来里,薛蝌在梅安欣死后第四天便赶回京城,立往梅家祭拜,亲送梅进士一份“祭仪”,次日梅家就送还订亲文书。
梅家肯这么做,当然是把柄落薛蝌手中。梅进士本身真的是清正之辈,但他保不了阖家都规矩,他的嫡长子竟在外包了一个红妓~子。按说此子只是秀才还没当官,且不是在国孝家孝期包的,罪肯定没有,就是名声难听。但儒生重声名,没了名声还有什么前途?当时梅进士还没接到“永不取用”的上谕,自是不会再坚持为死子娶宝琴。
而薛蝌会有此证,是他设圈套令梅大爷落坑的,当时他是想贿赂梅家承嗣丁,宝琴过门后不至于太难挨,未料梅安欣如他所愿在婚前死了。
话说若梅安欣不死,宝琴也不会在今年成婚,因为直至太上皇崩,梅家都不曾来请过婚期。梅老太太殡天,梅家也没个话,庶孙要为祖母守孝一年,梅家很应该递话说等梅安欣孝满便成亲。可见梅家太没将薛家放眼中,会在梅安欣死后言娶,大约是想到宝琴另嫁,薛家便不会再给梅家银子,所以宝玉其实没骂错。
八月中旬,粮差琏二押送新粮返京。这是山东粮道关照下属,同行的还有一位家在顺天府的粮差。山东粮食好,每年都会送两次新粮入京进贡,去秋琏二新赴任没轮到。
收粮押粮忙,琏二到京后才知梅家想抬宝琴去守寡,气的跳脚大骂,被琮弟宝弟蝌弟蟠弟八只手按住,才没跑到梅家闹一场,却仍差人递狠话。梅家三七一过便回原籍,与此不无关系,他们可算明白荣府非善茬,迂呆的贾政及薛家都不是梅家能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