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春纤作者:六月泽芝
第125章
独有一个贾宝玉,欢喜之余,偏忽而想起日后,不觉叹一口气,道:“云妹妹虽是留下,怕也不过十来日的功夫——姐妹们皆要出阁,虽是人伦大道,不能违逆,终究心里难受。”袭人原在旁做针线儿的,听得这话,她不由停了针线笑道:“二爷又说糊涂话儿,这原是喜事呢,没得说这些做什么?旁人一时听了去,嘴里有的没的添了两句,倒传出话来,云姑娘或听了一言半语的,岂不恼的?”
“我也只在屋子里说两句罢了。”宝玉自知这里头的干系,因而悻悻然说了这一句,竟也就作罢。只他心里却想:若论起来,这二三年之内,除却一个四妹妹,姐妹们竟也散尽了。现今二姐姐、林妹妹虽过得不错,大约也未必十分自在。三妹妹、云妹妹所托良人,自己也见过两回,细细打听了,总还能心中有些准数。只不知道宝姐姐她们,此身又往何处去……
想到这里,宝玉不觉有些怔怔出神。
只他却不知,薛宝钗虽有一二分异样,他所不曾想到的李纹却更快了三分。这里头细说来,倒也有几分缘法。原是那李举人之妻严氏,因着香菱之故,同乡之份,多有往黛玉处走动。她又行事温柔,知情知趣,也能做吟诗作词,谈论书画,不觉便与黛玉越发走得近了——偏起头儿香菱这一条,因不愿造次,她却不曾提过。
今日又过来,黛玉便请她去看赏秋海棠:“今岁冬日甚暖,倒叫这花儿延了好些时日。方才微微落了一阵轻雨,也不曾伤着,倒越发润泽了。”严氏听是如此,也不莞尔:“这么说来,我倒是得了个好造化,一件一件的皆赶上了。”
正自说着,两人转过一处,又登了一处小亭,黛玉便令端上茶果等物,各个安坐后,她方指着一处道:“严姐姐且看,那一丛秋海棠可还入眼?”严氏循声望去,只见那边儿一块太湖石之侧,泻出一片绚烂的秋海棠。那太湖石素以玲珑剔透著称,如今漫了小半花叶,越发灵透。而那海棠也似借了三分润泽,又经了雨露,繁花密密匝匝如锦缎一般。虽是深秋时节,微风微动,这一处竟也凭空生出□□三分的意态。
严氏不觉看住了,半晌过去方回过神来,因叹道:“往日也曾听过两句闲言,道这秋海棠有个诨名唤作相思草,如今瞧着可也有几分理儿。这般景致,可不动人心魄?”黛玉抿嘴微微一笑:“世上这些花儿草儿的名号也多了去,未必作准,只不过假借名儿托付心思罢了。”
“那也是有的。”严氏点头应了一句,又忽而想起一件事,因笑道:“只看着这花儿,我倒又想起三堂兄,也不知他甚个时候才能知道这些个缠绵之事。为着他娶亲,婶娘不知絮叨了多久,偏他还是一味推脱,倒似要修行的人那般了。昨儿婶娘又送了书信来,言说要过些时日上京来,便千百般嘱托必要我留心,彼时可相见一番,可见真个是乱了阵脚。”
黛玉于这些事倒也平平,不过随口应一句:“旧日也曾听说,不立业不成家,许是令兄自有一番心胸主张,也是未必。”
“哪儿是为了这些正事,不愿分心,偏是他胡闹,尽是挑拣些稀奇古怪的由头。”严氏摇了摇头,一条条比出来:“头一条,必要[],却又势弱。第二条,必要和善隐忍,又要品性高洁。第三条,必要有一件癖好……”她细细说了五六件,或是相互矛盾,或有稀罕之处,果真应了古怪两字。
黛玉听得有趣,不由道:“深闺女孩儿,这般若要全然印证,怕是不容易,倒似推脱一般。”严氏摇头叹道:“人人都如此想来,偏强扭他不得,若要强逼,他一时听到风声,便要往旁处躲三五个月。这女孩儿名声最是要紧,且到底夫妻和睦,才是日后紧要之处,我叔父他们因而也是无法,由此忍了三四年。如今他已是二十二,还是旧日模样,可不叫人着紧。”
“俗语道人生百种各有不同,虽是难办,但亲戚人家往来走动,总也能寻出合宜的。”黛玉摇头笑了笑,又道:“怕是纵有合宜的,贵亲有不如意,因而越发难办。旁的不说,我舅家远近也有十余个姐妹,只这里头便有两位,一件一件,竟是样样相符的。”
严氏一怔,因问道:“竟有这样的巧事?倒不知是谁家女孩儿?”黛玉便将李纹李绮姐妹之事,略提了两句,却将姓名隐下不提。那严氏闻说李婶娘为孀居,李纨也是如此,倒是犹豫了片刻,但细细一想,终究还是道:“无巧不成书,这千里之外忽而得了缘法,或是月老有意牵线,也是未必呢。”
虽如此说,她言语之中大有犹豫,黛玉便也不十分留心,不过说两句闲话,岔开这一件事,又寻了些旁话言语,间或谈些诗词文章,倒也尽了一日之兴。
谁曾想,严氏回去后便将此事说与李举人。那李举人闻说,却道:“你也知道,我为贾府西席,所教导的贾兰原是李夫人之子。虽不曾正面,由子及母,可知那李家诗书大族,并不负虚名。再有,子不言怪力乱神,刑克八字这等事,现今能演绎精准的又有几人?未必作准,何必在意。”
严氏听这一番话十分在理,不觉点头:“我听林夫人言语,那两位李姑娘品貌出众,诗词文章也是得心应手,且一件件皆合了三堂兄之意,许是真有什么缘分。且前儿我们便预备打发人送东西回去,顺带书信一封过去,又能回了婶娘嘱托,倒是四角俱全。”
由此说定。
黛玉浑然不知,未曾提及一个字,倒是严氏因此有些悬心,一日略略提了两句。黛玉想了想,便道:“那李婶娘原是亲戚走动,又有些旁的事体,便多留了一阵,过了年未必还在呢。且这事未必说准,我也不好言语,竟只能看看天意罢。”
口里这么说着,黛玉却不曾料到,过了两月严氏竟又重提旧事,且两颊皆是喜色,口里言道:“原说着是金陵李家的姑娘,我那婶娘一听说系出名门,诗书大族,心里便十分愿意。就是堂兄,听得说样样合宜,也不曾嚷出什么胡话来。倒不知那李家是个什么章程。若是两厢合意,倒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了。”
既是如此说来,黛玉又知李婶娘嫁女心切,心中斟酌片刻,便问了些细故,样样心中有数,方使人往李婶娘处送了帖子,邀她过来一聚。那李婶娘虽不知就里,却也知道黛玉人品,又无旁事,便答应下来。翌日一来,黛玉将此间种种俱是分说明白。
那李婶娘本在金陵,倒也听过姑苏严家,本是数代[],又闻说那严氏堂兄现为秀才,其父为六品通判,又在江南为官,家资富饶,心里便愿意了五分,只念着家乡远离,未必能见个真人,且不好打听底细,方有些犹豫。
黛玉又道:“自来这样的大事,总要心中有数,才是道理。好在那严氏的婶娘本自要携子入京,拜名师攻读诗书,预备日后科考。您若是能多逗留一阵,何妨到时细细分看?至如根基底细,也可托金陵亲眷细细打探。”李婶娘见她说得周全,又极通透,不免点头称是,又连连谢过。
“却当不得您这个谢字,说不得也是缘法使然罢了。”黛玉见她颇为动心,便又将前因后果细述一番。那李婶娘因年岁渐长,自然也有几分寄托神明之心,听是如此,越发有几分笃定:说不得这事儿,竟真个是女儿的姻缘。
第一百九十五章心有意约谈女儿事
却正是应了李婶娘所想,后头一应事体,竟都顺风顺水,全无头前几番她们撞得没脸儿的境况。眼见着一日复一日过去,桩桩件件皆好,她不免又开始盘算着那严氏的婶娘罗夫人到京的日子。虽是心头搁了这一桩事,她却真个自觉是眼前都敞亮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