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姜二爷扔出去几个人后,外院的酒席上众人都无比规矩,生怕哪里做得不好,也被姜二爷“请”出去。以姜二爷在康安城内的声望,被他撵出去的人必定会被众人冷落,以后与人来往、求人办事都会难上加难。
用完饭后,雅正夫人让晚照和夕霞送客,把闲杂人等都撵出去后,众人才觉得舒坦了。姜凌拉着妹妹去外院转悠,姜二爷与雅正道,“外院那两株樱桃,倒是结了不少果子。”
雅正夫人道,“也不晓得甜不甜,待樱桃熟了后,妾身命人摘回去尝尝。”
姜二爷立刻明白那两株樱桃是霸占苏宅的苏家人种下的,他心里生出一股子怜惜,抬手自袖袋里摸出糖包,倒出一块糖放在雅正手心,“这糖滋味不错,你尝尝。””
雅正忍不住笑了,“留儿方才给了妾身一块一模一样的糖,滋味真的很好。”
姜二爷得意地笑,“外院那两株樱桃你若不喜欢,命人砍了就是。”
雅正摇头,“不管树是何人种下的,只要果子好吃就不必砍,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姜二爷点头,“我看你方才对程家人还算客气,他们不是抢走了岳母的嫁妆么?你不生气?”
女人不是最在意嫁妆么,王氏在世时每天恨不得把嫁数三遍,她死后王家人立刻登门搬嫁妆,后来她们把嫁妆送回来后,燕儿也不错眼珠地盯着她娘的嫁妆。
雅正低声道,“她们是抢走了我娘的嫁妆,但万岁赐婚后,他们立刻登门,把能送回来的嫁妆都送回来了。妾身陪嫁的那对一尺半高的细口瓶,就是我娘的嫁妆。那些不能被送回的嫁妆,他们也折成银子加倍送了回来。既然他们如此识趣,妾身也没必要揪住过去的事不放,您说对不对?”
姜二爷点头,“程家人确实比苏家人更懂事些。”
雅正顿了顿,才道,“二爷,若苏程两家人麻烦到您面前,您不必理会他们,将他们推到妾身这边,妾身自会处置。”
姜二爷哼了一声,“就凭他们那两下子,还没本事给我添麻烦。咱们收拾收拾,去大观书肆?”
“是。”雅正应了,命人将要带回姜家的回礼装到马车上,便要与姜留上马车,跟随姜二爷赶往南市。
这时,有个差官跑了来,给姜二爷行礼后道,“大人,右武卫统领大将军已到羽林卫大营,一个时辰后将从延平门入城。”
姜二爷点头,“命李副指挥使和周其武到城门口恭迎,命史良勇和冯子瑞头前引路,送他们去皇城。”
“是。”差官领命,转身飞奔而去。
雅正夫人上前低声道,“公事要紧,二爷去忙吧,妾身带着两个孩子去大观书肆便好。”
今日是三朝回门的日子,街道上这么多人看着呢,姜二爷岂能把自己的媳妇留在街上,让她被人嘲笑,“这点事两位副使就能办好,咱们走吧。”
谁知姜二爷刚说完,又有差官来了,“报——大人,右骁卫统领将军已到西外十里。”
听到右骁卫到了,姜凌立刻抬头望向父亲。
姜二爷吩咐道,“他们今日应不会进城,让两位副使提前部署,以免事到临头慌乱。”
“是。”
差官离去后,姜二爷对儿子道,“为父明日出城需要骑马,你亲自带人去姜家庄弄车苜蓿回来,要最新鲜的,不新鲜的德胜不喜欢吃。”
“是,儿立刻去。”姜凌领命,与母亲和妹妹告辞后,便急匆匆地地走了。
”
------------
第386章 入京
景和帝登基后,江山稳固四海升平,此乃天下之幸事,万民之福。去年秋,景和帝便有意召各处禁军将领进京,嘉奖他们的功绩。只是这事受到右相秦天野等人的几番阻扰,才拖到了现在。
大周十卫,千牛卫和监门卫为天子近卫,羽林左右二卫巩卫京畿,其余六卫即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和左右威卫捍守大周重要城镇。得万岁传召后,各处驻军虽报送折子进京,表示他们感天恩之浩荡,不日将启程入京,但因军务繁忙,请万岁宽容几日。这一宽容,便到了第二年三月。若非万岁第二次下旨,责令诸卫统领将军三月底务必进京,恐怕他们还会继续拖延。
今日是三月初十,进京的也只有右骁卫、右武卫和马上要到的左威卫,剩余三卫只说星夜兼程而来,却不知到了何处。他们这百般推脱的态度,应是已闻到风声,知道此次进京并非只是受赏,万岁可能会拿他们的兵权下手。
在姜二爷看来,这些人手握重兵独霸一方,确实该叫进京中敲打敲打,好让他们知道这天下姓什么。十卫统领大将军齐聚康安,还不晓得要闹出多大动静。不管他们怎么在朝堂上折腾,只要他们不在西城闹事就成。若他们在西城闹事,自己就……
“爹爹,女儿想要这套书。”姜留抱着几本书跑到爹爹面前,扬起小脸唤道。
姜二爷被小闺女打断思路,弯腰翻了翻她抱着的《图话山海经》,点头道,“这个好,画多字少,适合你看着玩。”
虽说爹爹一下切中要点,但姜留还是觉得自己被小瞧了。于是乎她将《图话山海经》交给书秋抱着,又跑去翻找能增加学问的书,一会儿便抱了两本厚厚的《乐府拾遗》过来,交给芹青,“替本姑娘拿着。”
正在翻话本子的姜二爷抬眸,桃花瞳里尽是笑意,“爹记得书房里有这样的书。”
姜留还没说话,书肆主人立刻上前,恭敬道,“二爷有所不知,这套拾遗是我朝进士李有珍踏遍山河搜集而成。书中记载的三百首乐府诗,大半为民间传唱、并未录入《乐府新篇》中的。”
姜二爷哦了一声,“小半呢?”
“小半乃是他走访乡间听乡野之人传唱后,对前人已收录乐府诗的斧正。经他斧正之诗更合音律之美,国子监司业王大人读后,对此大加赞赏,并亲笔为此书做序,您看。”书肆主人翻开此书序言的落款,请姜二爷观看。
看到“王容煦”三个字,姜二爷和姜留四目相对,默默无语。姜留的大舅王访渔,字容煦……
这本大舅大加赞赏并亲自做序推广的乐府诗,忽然之间怎么看怎么别扭……
姜二爷正色轻咳一声,一本正经道,“留儿,这书既得你大舅盛赞,应是有可取之处的,带回去之后你要认真阅读,不可束之高阁。”
“是。”姜留一本正经应下,伸出两只小胖手庄重把书接过来,再庄重交给芹白收着。
书肆主人这才想起国子监司业之妹乃是姜二爷之妻,不禁感慨道,“小生久闻康安王家书香传世,姜姑娘小小年纪便能慧眼识珠,着实令小生佩服之至。姑娘请随小生来,这边还有数本王司业做序之书……”
姜留正色道,“我大舅做序的书,我可去外祖家中翻阅,今日小女子想看看您这书肆之中的精品。”
书肆主人立刻引着姜留去往大观书肆的精本书籍处,抬手取出一本用木盒装着的古籍,言道,“小生听闻二爷的两位姑娘得雅正夫人教导,琴技乃属康安第一流,此乃先秦传下的琴谱孤本,姑娘请看。”
谁特么闲着没事儿,造谣她是康安琴技第一流的?!姜留立刻解释道,“先生可能听错了,姜家善抚琴的是我家二姐姐和三姐姐,我只略通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