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荣耀至死横空出世所引发的讨论,“q杂志”撰写了杂志专稿进行讨论,在“q杂志”看来,其实这不仅仅是荣耀至死的问题,是整个时代进展的问题。
摇滚在沉寂了十年之后,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次抬头,并且在1991年推向了第个高‘潮’,大批的出‘色’摇滚乐队让摇滚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以涅集乐队、珍珠酱、石玫瑰乐队、快乐星期(happy。mondays)等乐队的迅速崛起将这次摇滚复兴的‘浪’‘潮’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推向了顶峰。
但是这批乐队的成功同时也将摇滚对于技术的要求推向了新高,乐手们执着于对演奏技术的捶打和‘精’炼,编曲的走势也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华丽,吉他手的地位是达到了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在音乐史上有很大部分伟大的吉他手都是来自于这个时期。
这不仅直接导致了许歌‘迷’甚至无法区分出吉他和贝斯的差异,他们认为吉他才是乐队的灵魂,但却殊不知贝斯的重要‘性’才是乐队的关键位置;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跟风乐队,现在不是摇滚黄金年代的六零、七零时期,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岁月已经去不复返,在整个社会心态都变得浮躁、忐忑、不安的情况下,有许乐队只是想要依靠模仿涅巢乐队来获得成功、赢得瞩目,这也就使得整个摇滚音乐缺乏了新的动力,只剩下不断堆积的粗制滥造。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摇滚音乐就必须有个势力来打破这种封锁,否则摇滚音乐只会逐渐没落。所有新生代乐队都朝着吉他手位置投奔,根本没有人重视贝斯的关键程度;所有后来乐队都只是简单劣质的模仿前辈,根本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摇滚‘精’神——要知道摇滚最核心的意义就是它的‘精’神,那么不久之后,摇滚才会真正的死亡,然后逐渐被时光消磨得干二净。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正如“q杂志”的坚持,摇滚本身所代表的就是不被束缚、向往自由、渴望独立,这是种时代的‘潮’流走向,也是摇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从1992年下半年,其实这种打破垃圾摇滚固定思维的乐队就开始慢慢冒头了,这种走势在美国、英国的地下乐队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并且越演越烈。
荣耀至死的出现就是在这样背景之下的,“q杂志”认为荣耀至死其实就是变革者中的员,只是他们的动作大胆,信心为坚定,执行也为透彻,长达五个月的公路巡演,这是项庞大的工程,即使扣除中间在纽约停留下来的个月,荣耀至死也经历了支地下乐队、支新人乐队所无法完成的宏伟目标。
“几近成名”这张专辑之所以引爆了如此‘激’烈的讨论,甚至引发了支持派和反对派在电台节目上的口水战,这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除了上述背景之外,荣耀至死这支乐队对于焦点的吸引能力,特别是被放在了“辛德勒的名单”积蓄能量爆发的时间段之中,是将这种改变无限放大夸张,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各式各样的极端反应立刻爆炸开来。
但是在“q杂志”看来,荣耀至死的举动本身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仅不应该打压,相反还应该提倡,这才会让摇滚重新焕发活力。但另方面,“q杂志”也认为他们不应该因为荣耀至死的摇滚‘精’神就不断吹捧,还是要把注意力锁定在乐队的音乐本身,实力和才华是永远的重点。
“q杂志”的这篇评论是在“另类选择”和“自转”冰火之歌的战场爆发之后周正式发布的,这种观点也成为了这段时间里中立派的集大成之作,并且作为第三种观点强势崛起,其声势丝毫不逊于“另类选择”和“自转”。
虽然“q杂志”是英国的杂志,它在英国本土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在美国则略逊筹,但在专业领域里,“q杂志”之于摇滚的专业形象在北美大陆也是得到认可的。所以,此时“q杂志”就好像旁观者第三人般发表了看法,迅速就得到了美国本土的‘激’烈反应,这就好像吨汽油直接砸到火山里般,引起了遮云蔽日的惊天大爆发,彻底将“几近成名”这张专辑所带来的争论推向了极致。
不同于起源于“辛德勒的名单”的争论是带有政治利益的,所以事情看起来热闹无比、棘手非常,但解决起来也就是利益分割的问题,从犹太人极端团体的抗议到整个事情的落幕,前后也就两周时间而已;但是荣耀至死所引发的‘激’烈讨论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忠诚歌‘迷’对弈音乐的单纯拥护而已,这种争论甚至可以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所以讨论只会越演越烈,短时间内根本就不会结束。
专业乐评人们分为了支持派、反对派和中立派,争论不休,但他们都忽略了点,不管音乐如何,最终都还是要‘交’给听众来做评判,音乐是好是坏,由乐评人来评价;但是音乐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却是由听众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