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1 / 1)

他的书房不大,但五脏俱全。

有趣的是,在书房,刘君竟安置了一个衣柜。

他打开衣柜,衣柜里只有寥寥几件衣服——都是他重要时期的回忆和寄托。

他伸手,在衣服上轻轻拂过,面带笑意。若是让他曾经的部下看了,保准大吃一惊。

刘君从中拿出了一件军装,另一只手抚上了上面排的整齐的徽章,露出了怀念的神情。过了许久,他还是把衣服放回了衣柜,隔绝了过去。

厢房那儿的孟倾像个好奇宝宝,这儿看看,那儿看看,过足了瘾。四合院里一些细腻而又精致的小细节,都让她惊奇。

而后,她踏进了一间书房。

她一推开门,便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一幅墨宝。

“国”。

就这一个字,孟倾感受到了其中的韵味。

是庄重,是尊敬,是傲骨,是风情。

这是国,我的祖国,我的满腔热血。

只一眼,其中浓厚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孟倾惊叹: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真想请教请教!

她终于踏进了书房——静淞居。两边林立着的书架吸引了她的注意。

孟倾的指尖与书相距一厘米,虚空滑过。突然,她停住了。

这……这!!

孟倾小心翼翼的把一本书拿了下来,目光如炬,看着书就像猫看老鼠,狗看骨头,其中的激动不言而喻。

“没想到啊!苦苦寻找的书竟在这里找到了。”孟倾不住感叹。这可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孟倾之前痴迷华国古典文学,想找些稀奇的好书看,可她找遍了米国各大图书馆,都找不到,这才歇了心思。

结果,今天,她竟然找到了心心念的宝贝!这如何让她不惊喜,不激动?

孟倾小心地翻着书,爱不释手。翻了几页,她就停了手,把书放回了原位。

好书切勿囫囵吞枣,按今天的心境,估计是看不进书的,倒不如改天效果好。

孟倾刚找到了书,心中不免激荡,连带着脸也热了起来。于是她走过书架,推开了窗,给书房通通风,也给自己降降温。

推开后,窗外又是一片风景。

书房在西南角,推开窗,满眼紫藤,随风摇曳。颇有“紫云垂地,香气袭人”之韵。透过紫藤,孟倾望见了不远处的墀头。上面刻着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可见曾经这主人家的幽静雅致。

被这景撩着,孟倾都有一种想题诗一首的冲动。

她走到书桌旁,向墨钧里加了点水,研磨了起来,书房里顿时飘满了墨水的清香。

孟倾没有题诗,只是写了一个字。

“华”。

笔锋张扬又不失稳重,随性又不失端庄,但也算是个“练家子”——练过的!

孟倾大笑:好笔!好墨!好一个静淞居!

待孟倾内心的激动平复了些,她把写的这张纸用镇纸压着,就离开了。她回到了自己的卧室,洗漱了一番便睡去了。凌晨几个小时的飞机,让她有些疲惫。

没成想,她的一幅作品,倒是得到了刘君的肯定。

按刘君宠妻的程度看,怕是租客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严格的监视。所以刘君自然看到了孟倾一时兴起的作品。

都说字如其人。若真是这样的话,这次的租客倒是不错!刘君想道。

过了两三个小时,孟倾就醒了。

此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孟倾爬了起来,打算去厨房做点吃的。

既然喜欢四合院,孟倾自然是喜欢热闹和谐的邻里关系。于是她打算做点老京都点心来拉进邻里间的关系。

她可不希望出现那种做了几十年的邻居还不知道对门姓名的情况。

要么,做蜜供?

香甜酥脆,通亮不粘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孟倾对自己做饽饽的手艺还是很有信心的。

想当初,自己念大学前,一直呆在华国,由一位老奶奶抚养长大。

她没儿没女,自己没父没母,倒是极搭。

她是个典型的老京都人,却到了南方。在那里,她天天给自己做饽饽吃。

孟倾敢说,每天没带吃重样的!而且色香味俱全,不知有多少孩子羡慕自己。

孟倾也是由她启蒙的,在学厨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人生大道理,这都是奶奶的功劳。

高三,奶奶病逝。离世前叮嘱孟倾一定要替她回京都看看。看看胡同口,看看四合院……

可奶奶的离世给孟倾的打击很大,她甚至不愿再呆在华国,出了国读书,直到后来踏入娱乐圈才到了京都。

作者有话要说:

情节是不是有点拖啊??

偷偷在小说里给自己打广告~嘿嘿

第24章 女神178(6)

厢房倒是一应俱全。

孟倾很快就找到了厨房,准备好食材后她就开始大显身手。

她用香油、温水、小苏打和面,在将面团擀成薄皮,涂上一层红色,叠成卷,正反各一刀切成条,然后从小口处翻个麻,就成了“糖辫”。

随后将“糖辫”下油锅中炸成焦黄,等到凉透后,再挂上用白糖、麦芽糖、蜂蜜、桂花制成的糖汁,叫做“挂浆”。

幸好厨房里各种酱料都有,不然孟倾也做不了。

最后她将挂好浆的糖辫按着四方形码起来,做成塔的形状,高度为一尺。

--

最新小说: 大宋悍臣 都重生了谁还正经创业啊 重回1984:赚钱养娃把家忙 穿书八零辣妻逆袭 妖孽难缠,悍妃也妖娆! 长生:从种田刷新词条开始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重生八零:我在长白山猎野味发家 咒术师不需要辅助 慢热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