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这个人呢,刚刚回复我们了”,即使是秦深,眼睛里也泛起来了一点波澜。
拉巴顿珠他们离开,霍婷又点进“私信”,告诉秦深:“瞧见了吗?是这个人,她的名字是吴芳莲,这个手帕其实就是她本人绣出来的……在40年前。”
秦深眼神非常专注。
“一开始是没热度的。”霍婷又道,“后来呢,在朋友的指点之下我又重新发了一篇,加了tag,‘登山’‘探险’‘旅游’‘西藏旅游’之类的,请朋友们留了些评点了些赞增加热度,她之后又买了几个‘小v’博主引流帖子,有天晚上莫名其妙就涨了好多浏览量,我一开始都不知道……两三天后打开抖音和小红书吓了一条。”
这个朋友,自然就是毕姗姗了。
毕姗姗是干这个的,非常清楚哪些小v价格低又真粉多,便联系他们发了几个“40年前丢的东西被志愿者挖出来了”之类的东西。
于是霍婷那篇帖子收获到了更多评论,“助力一下”“增加热度”“希望顺利找到失主!”“大家晚上吃的什么?”之类的。
一开始霍婷完全弄不明白“大家晚上吃的什么”为什么可以吸引大量点赞和大量回复,后来才知道这个是网友们“增加评论、触发推送”的手段。
也许因为有了数据,之后平台开始真的按照tag推送博文了,推给一些对登山、探险、旅游等感兴趣的普通网友。
而这篇帖子真正出现热度,则是因为某个网友对失主真实身份的分析。
那个网友叫“再也不忘用户名”,是替她爷爷写的帖子。爷爷口述,她记录。
她的爷爷今年已经95岁了,参加过1956年新中国第一届“登山训练班”,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的成员。
在帖子里,她爷爷先分析了下登山者的真实身份,接着呢,为增加爷爷的可信度,她给出了爷爷的身份——参加过1956年新中国第一届“登山训练班”、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的成员。
料到网友们不会知道什么是“登山训练班”,什么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她又说了一下这个训练班的背景。
文笔很好,娓娓道来。
她写道:【1955年中尼建交的时候暂时搁置了领土争议,但很明显,尼泊尔仍想将珠峰完完全全占为己有。
可它古时就在中国的版图上面,中国人记载了它、测量过它,它的名字都是藏语……
可尼泊尔说:尼泊尔人登上过它。
说,人类首次登上珠峰时,一个是新西兰人,一个是尼泊尔人。
如果从未踏足那里,又如何有谈判资格。
为不再次失去领土,必须从更困难的北坡登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一届“登山训练班”开课了。
这个训练班也组建了第一支登山队,“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而我的爷爷,就是成员之一。
与当时的许多行业一模一样,老师都是前苏联的。本来好像十分顺利,可又与当时的许多行业一
模一样——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合作关系也突然结束了。
我爷爷说,当时大家并不难过,想的就只有一件事:他们不干,我们自己干。登山队先去了三次,也考察三次,建了三个大本营,而后,60年5月17日,登山队第四次出发,一星期后,5月24号,我们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
山接受了我们。】
其实“再也不忘用户名”的爷爷一辈子都没登上去过,但他也曾经为了那儿努力过,与他班上留名历史的一起。
这段历史很打动人。
“再也不忘用户名”还写道:
【爷爷从没接近过它,但爷爷一直关注着它。 1975年,西方质疑我们国家那次冲顶,所以我们再次组建队伍,这一次有9人上去,其中包括一名女性,爷爷当时特别高兴。
2008年,奥运圣火被送上去,爷爷全程看了直播……】
在文章开头,关于登山者的身份,“再也不忘用户名”的爷爷给出了三个可能:
第一个是88年“中尼合登”的成员。1988年,中国联合尼泊尔从南北峰同时攀登,双向跨越、山顶会师,是登山界的一桩大事。
第二个,是当时登山协会的雇佣人员或者成员。那几年中国登山协会也在接待外国人攀登珠峰,但仅仅提供基础服务,如营地帮厨、物品运送,他建议霍婷联系一下登山协会。
第三个,是“山鹰社”早期成员。民间攀登是从88年开始的,那个时候全国上下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而最早的民间组织就是p大的山鹰社了。他们虽然是到2018年才第一次成功登顶,但早期可能也曾去过几个营地进行朝拜,所以也建议霍婷联系一下这个社团。
她爷爷还排除掉了一些可能,比如1990年中美苏的三国攀登,因为当时派出的人全部来自西藏登山队,等等等等。
他同时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山鹰社”成员。
因为“绣帕子”“送帕子”“带帕子”这种事情看着矫情,像是学生。
帖子一下就爆起来了。
而后,还没等到霍婷一个一个联系以及申请帮助呢,“吴芳莲”就发来私信了。
“再也不忘用户名”的爷爷还真的是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