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省城呆了半个月,家里招工的事居然一点进展也没有?
严秋实叹口气说:“咱们招船员的事恐怕有些难度。船员跟大队的普通渔民不同,是隶属于省海洋渔业公司的,有正式编制,渔民们只要进了咱们单位就是拿工资吃商品粮的船员了。所以往常咱们发出招聘公告时,船员的岗位是很抢手的。”
“现在怎么了?没人想吃商品粮了?”宋恂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又被事情牵动着绷了起来。
嫌弃严秋实说话磨叽,杜三泰接茬说:“想吃,但是吃不上了!你们去了省城以后,为了招船员的事情,我特意给公社打了报告,但是被裴副主任驳了回来!”
“他明知咱们为了促生产,刚买了新船,正是需要招收大批船员的时候。”贾红梅听得来了火气,放下筷子问,“裴副主任是怎么回事,怎么在这种关键时刻拖咱们的后腿呢?”
“裴副主任说他也没办法。现在上面对企业的正式编制卡得严,咱们一次性增加八十个带编制的岗位,实在太多了,人家说这是在给企业和城市人口增加负担!”
贾红梅撇嘴:“都在村里呆着,谁给城市增加负担啦?”
不过,给企业增加负担倒是有可能。
“公司原有的那些船员是正式编制的吧?”宋恂问。
“是。”
“金海支公司那边呢?”
“也是。”
“金海的船队规模是咱们的一倍。为什么他们可以有那么多正式编制的船员,到了咱们这里就会被卡住?”
杜三泰一噎。
之前严秋实负责招聘的时候从没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轮到他这里却闹了幺蛾子。
他也觉得挺委屈的。
没有编制,又不是他弄的鬼!
严秋实解释:“以前咱们和金海那边都是一艘一艘或一对一对的买船,招船员也只是每次零星招几个,像这次这样突然招收这么多人,目标太大了。”
“裴副主任具体是怎么说的?一个编制也没有?”宋恂皱眉问。
一次性招这么多正式工,编制的问题确实不太好办,这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周全的。
但是一个编制都不给,就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
“反正申请交过去的时候,他不同意。”杜三泰说,“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通融几个的。”
宋恂点头,“老杜,下午再辛苦你往公社跑一趟,跟裴副主任多争取几个名额。我们之后还有买渔轮的计划,需要从这次招收的船员里选拔人才送去省城培训。至少要给咱们二十个正式编制才行。”
“那剩下的六十人怎么办?”
宋恂无奈摊手:“先招临时工吧,以后如果有表现特别好的,每年再申请几个转正名额。”
这样没准儿还能反向激励一下。
“临时工可不好招。”严秋实摇头,“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相差很大,不但工资比正式工低,而且没有票证补贴。”
他们这里的临时工又与城里的临时工不同,城里的临时工只是工资低,但是粮油关系是跟着户口走的,即便是临时工也能按月从街道领到各种票证。
但是农村社员当了他们公司的临时工以后,只能从公司拿一份工资,粮油关系仍在生产队。
不过,他不去队里上工,就没有工分,核算工分的时候没有他的分,生产队怎么给他分粮?
队里没粮,公司不发粮票,你让人家吃啥喝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把招工告示贴出去试试吧。那种人口多工分多的人家,或许不在乎有没有粮票补贴。”
宋恂这会儿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到还要顺带招聘一名电话员的事,他扭头问项爱国:“拉电话线的事有眉目了嘛?”
早就等着他发问了,项爱国咧嘴乐:“听说咱们要申请一部跟省城出口公司联络业务的电话,邮电所那边研究了两天就通过了。一会儿你签字盖章就行,我下午就把申请表送到公社去。”
总算听到了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宋恂笑道:“那行,咱们在招工告示上,再增加一名电话员。”
*
对于瑶水村生产队的村民们来说,这段时间可真是喜事连连。
前两天,码头上刚多了十几艘大型机帆船,大队要通电的事也定了下来,紧接着他们又听说了大瓦房要招工的消息。
午休时间的供销社代销点外,告示牌前面围满了人。
这里是全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所以队里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通知的时候,就来这里张贴告示。
一些不识字的人,就拉上队里那些上过学的,给大家伙念念告示上写的是啥。
“就是渔业公司的招工启示。因业务需要,现招收十五名正式船员,要求年龄18-45岁,初中及以上学历,有丰富的捕捞和帆船维修经验,社员及知青均可报名,对于特别优秀的女性可酌情放宽要求。”
对于最后一句话,大家没怎么往心里去,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几点上了。
“自打听说大瓦房要买船,我就一直等着他们招工呢。可是,买回来那么多船,怎么才招15个人?要求还这么高!咱们队里有初中学历的都是年轻人,怎么可能有丰富的打鱼经验?”
“那可不一定,贾支书家的老三,项队长家的老大,那可都是初中生,张夫子的两个孙子还是高中生呢,人家捕鱼也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