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最主要的是,镇子上离村上比较近,这样她能把自己的地照看着。
当即,杨大芳选了礼帽厂的食堂工作。
杨爱国也不多说什么,在他想法里,杨大芳有份工作做着,这样即使地里收成不好,也能养活自己。
如果不想住在村子里,也能搬到镇子上来生活。
镇子上的屋子都是挨着的,大喊一声立即就有人过来,不用担心被人害了。
因难得来此城里,杨大芳包里还存着两千元钱呢,她可是知道在未来,城里哪里能发展得好,这钱当然得花出去,趁着房价便宜,先买房。
因存着这个念头,杨大芳就带着杨爱国,两个孩子一起出门逛街去了。
这个时候最热闹的,还是属于街心公园广场附近的区域,那附近有个公园,人们可以去打太极拳之类的健身,孩子可以去广场玩耍,街心公园附近有电影院,也有一些国营的商场。
杨大芳带着老人孩子一起,去街心公园逛街,结果遇到广场有人专门给人拍照的,询问了一下,照片第二天就可以取,杨大芳当即决定给老人孩子拍照。
两个孩子长这么大,就没拍过照片,听说可以拍照片,都瞪大眼睛看向照相机,看着那呆萌的表情,杨大芳别提多乐呵。
至于杨爱国,杨爱国也很少拍照的,不过和两个孩子一起拍照,他也很乐意。
人老了,总是担心哪一天去世了,也没个人惦记他,拍个照片,留个念想,心里也有个盼头。
杨大芳倒是不知道老人这个想法,她只想着既然出来玩,那肯定让老人孩子都高兴一下,就拍了好几张的照片。
有老人的独照,又孩子的单人照片,两个孩子并排的照片,两个孩子和老人的合照,她和两个孩子的合照,当然了,全家福肯定少不了的。
逛了街心公园的广场,约好取照片的时间,一家人又去街心公园一旁的街道闲逛。
街道上的小巷子,此时已经有人在巷子里摆了几根凳子,偷偷的摆着小摊卖羊肉粉之类的了,张大芳带着大人孩子,直接过去询问了一下,羊肉粉只要四毛一碗,当即,她一下点了四碗。
老人孩子逛街以后,也消化得差不多了,一家人便高高兴兴吃了羊肉粉。
等出了巷子,一旁有人偷偷摸摸卖帽子,爆米花之类的,张大芳给两个孩子,老人,都买了一顶帽子,说来和巧,这帽子的标识,竟然是他们镇子上的那一家礼帽店的产品。
在供销社,这需要票才能买到,到了这里,比供销社每个帽子多给一毛,倒是顺利买到了帽子。
百货商店的货物最齐全,各种衣服鞋袜,各种吃食,额外,还有自行车,甚至还有黑白电视机。
两个孩子看着那黑白电视机,眼睛都瞪大了,就是老人,也看着小小的盒子里的人影惊讶不已。
大宝道,“妈,那是啥啊?”
杨大芳道,“这是电视机啊。”
“哇!”
杨大芳手里也有钱,完全可以买得起电视机,看着老人孩子惊叹的模样,她打算等买了房子,看看能不能找赵有礼弄一张电视机票,给家里买一台电视机。
在百货商店购物,杨大芳几乎把手里的所有的票据都花完了,这才作罢。
26.第26章买房这个年代买房并不容易……
这个年代买房并不容易,不少人家都是自家居住,房屋要么祖产,要么等着单位分配,在城里,不少人七八口之家,也只能缩在一个二十来个平米的小房子,人人都想买房,但是自家居住都困难,又怎么会卖房?
这个时候就要找胡同里的中人了。
这些中人每日闲坐着,去茶馆之类的地方消遣,表面看着是没有工作的闲人,但是这些人消息也是最灵通的。
不过,杨大芳算来算去,去算漏掉了一点。
在这个年代,房子买卖还没有真正开通,真正开通房屋买卖要到一九八零年了,这个时候人民居住的房子,多数都是换房的。
杨大芳在胡同逛了逛,很快就发现了不少的换房广告。
“家住前院子胡同东边,有房屋二十五点六平米,分底前进两间带阳台,换南山路上线两间。”
诸如此类。
杨大芳还没找到茶座,在巷子的墙壁上,就看到了不少粘贴的换房小广告。
等到了茶座找人询问,结果也只有帮忙换房的中人。
中人道,“倒是有人卖房,但是问题是,您敢买吗?您这要买了,也没法上证啊!”
杨大芳听了这话,自是迟疑了,毕竟距离一九八零,也就一年的时间了,她属实没有必要赶在现在购买没证的房子。
中人看出她的迟疑,道,“我手里这个房子只要一千元,在南滨路那边,可以看江的,他单位里,他和他媳妇都新分到了单位的福利房,都是筒子楼,他看不上南滨路边上的房子,嫌弃潮湿了,一直想和人换掉或者卖掉,那地方面积倒是挺大,旁边还有一个古镇,就是时不时过上三五年,等涨水的时候,整个小镇也要被淹没那么三五天,他嫌弃那地儿,一直想卖了,那房子还带个小院呢,听说是一座祖上传下来的二进老宅子,屋子前面就是古镇老街。”
杨大芳听了中人这番话,倒是一下来了兴趣。
南滨路那一块的地,那可是江景房,以后有钱也难买到的。
尤其古镇那一块儿。
根据书里的描述,到了以后,那地儿可是房间飞涨,有钱也买不到呢。
至于淹没的问题?过几年,河道就会扩建,到时候河道疏通,那一块就不会再被淹没了。
杨大芳就道,“木同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处房子?”
中人见她真的有兴趣,也挺乐意的,当即就带着几人朝着公交车站走过去。
坐了半个小时公交车,众人顺利来到了南滨路,浩荡的江面就在不远处,而临江处,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正在她的眼前。
这小镇都是古建筑,正当口有一处石头修建的牌坊——望江古镇。
等进了古镇里,镇子上非常热闹。
有卖小糖人的,有卖各种丝绸纱巾的,有卖瓷器的,也有卖麻花,糖葫芦,糖果……
中人木爱华道,“哎哟,今天赶集呢,咱们来的巧。”
在镇子中间,杨大芳给两个孩子买了一串冰糖葫芦,一串羊肉串,一行人很快来到出售的屋子。
那屋子外面是古色古香的铜锁大门,中人拿了锁开了大门,让几个人走进去。
木爱华道,“这家的老爷子生病了,人在医院呢,几个做了知青回来的女儿也都急着卖房分钱,家里的儿子又觉得自己是唯一的男丁,理应继承房产,更是巴不得把房子赶紧卖了,把钱捏在手里。”
“现在不能上证的话,那房子怎么证明是自己的?”
“大家只能找了中人写了文书,双方各自签字画手印。”
在杨大芳和中人说话的这个时间,众人也走进了这一座老宅子。
这老宅子当先是一间整屋,约十多个平米,可以做一间小门面房,等穿过这屋子,就看见一个内院,在院子里,则是东西厢房,耳房等,院子中间还有一口井。
而院子的后面,还有一个绣楼。
沿着木制的楼梯走到秀楼上,可以看见不远处翻滚的江面,以及江面行走的大船。
院子里种植了一株大枣子树,一丛芍药开得正艳,一旁拿了石头隔了几个小方块出来,种植了小葱等。
杨大芳一看这个院子就喜欢,前房主应该是很爱这个屋子的,把屋子收拾得特别的仔细。
在现在这个时候,一千元买南滨路这种容易被淹的院子,那的确不合算。
但是再过个十多年,这种房产就是稀缺资源了。
杨大芳几乎不怎么迟疑,就想把房子买下来。
在询问了杨爱国的建议以后,杨爱国自是让她拿主意的,杨大芳便让中人去联系业主了。
房主听见有人来买房,就差买高兴得跳起来了,双方很快见面相谈。
房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咬紧了一千五百元才出售,最终,在杨大芳的讲价下,以一千二百元成交。
双方写好文书,签了字,按了手印,杨大芳又让男子去找其父按了手印,再去街道办盖了章,登记了下来。
等把钱给了房主,房主写好一张收据,这房子就彻底归杨大芳所有了。
杨大芳把所有的收据文书都收好,就等明年可以办理产权证,就直接去办理产权证。
兜里的钱花了个七七八八,一家四口再在百货商店一人买了一件喜庆的新衣服,就回家过年了。
至于杨大芳的工作,杨大芳打算拿着杜首长的介绍信,去礼帽厂和人联系。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四口高高兴兴,提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去了。
江城这边的天气暖和一点,虽然冬日,江面还没结冰,等众人回到小镇,雪倒是下得越发的厚了。
众人在镇子上的国营饭店吃了饭,稍作修整,杨大芳拿着信件去找礼帽厂的厂长。
厂长见了信件以后,倒是对杨大芳越发的客气了,道,“我们礼帽厂今年的食堂都是厂子支出,马上就年底了,今年就把这个政策延续下去,杨同志,麻烦你初五来礼帽厂找我,工人初八上班,我们在三天时间内,把食堂的事情商议好,可行?”
“那自然是好的。”
刚好杨大芳也想过个好年,就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两人去镇口坐牛车了,结果因为雪太大,村子里的牛车根本没来镇子上,在杨大芳发愁怎么回家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个人开着一个拖拉机走了过来,道,“杨大芳同志,你们这是要回村吗?要不要我捎带你们一程?”
杨大芳抬头,一下看见了谢逊。
谢逊不是一个人,在拖拉机上面,坐着两个小男孩,两个小女孩,以及一个年轻的女人。
这女人长相不错,看着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看见过似的,杨大芳只打量了一眼,也没有多想。
看着满头风雪纷飞,即便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孩子。
杨大芳几乎没有考虑多少,就答应了下来。
“原来是谢逊同志,真是太感谢你了,一会儿乘车多少钱,我把钱给你。”
谢逊眸子暗沉了一下,也没退却,道,“那也行。”
当即,谢逊把拖拉机停好,杨大芳和杨爱国抱着两个孩子,直接上了拖拉机。
在杨大芳打量车子上的几人时,车子上的人也在打量杨大芳。
车子上的四个孩子都极瘦,看着脸色有些苍白,孩子的衣服明明是新衣,但是黑不溜秋的,好像一两月没洗过一样。
而两个小男孩,脸上更是跟花猫一样,白嫩的脸蛋上,吊着一堆的鼻涕和鼻涕壳子,那鼻涕壳子也许是很久没有洗过,导致两个孩子脸上都是鼻涕壳。
两个男孩看着和大宝二宝差不多大,不过看向人的时候,两个孩子奶凶奶凶的,好像是要咬人一口的狼崽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