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宁子就问了出来:“你家小子呢?武试还没回来不成?”
翟溯天笑着说:“早就回来了,现在不知道跟他的朋友上哪里疯玩去了。来来,快坐。”他看向瑞和,眼神掠过一丝复杂,“虹臻啊,你也坐。”
开席了。
饭桌上,蔻丹用公筷不停地给瑞和夹菜,说“这个好吃”“那个这个时节吃最鲜美”,热情又周到,看着瑞和的目光像燃着火含着焰。
那是——原身从小到大最期待得到的来自母亲的注视,炽烈又专注,能让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孩从飘上天堂。
采宁子随意地夹了几口菜吃了,然后听着翟溯天夫妻边吃边聊,询问虹臻以前的事情。
在哪儿读书啊?
父母亲人呢?
离家想不想父母啊?
生日在何时啊?
来翟家习不习惯,喜不喜欢啊?
便眉头狠狠一皱,因为苍老而耷拉的眼皮底下,眼睛丝毫不浑浊,肃然看人的时候仍像出鞘的利刃,锋芒不减,一下子戳入对方的伪装,让心虚和弱气直接暴露。
翟溯天瞬间噤声,他私下里拉了拉妻子的手,让她不要再问了。
采宁子将筷子放下,慢条斯理地说:“知道的以为你们在关心我徒弟,不知道的以为你们在招女婿,恨不得打听祖宗十八代。”他年纪大辈分大荣誉足,哪怕是在翟家也是能够畅所欲言的,翟家家主也无法给他压力。
“明人不说暗话,你们三请四请的,这一次我就带着我们虹臻过来了。不过谁的时间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们虹臻刚考完试,需要休息,不是来这里听你们坐打听右打听的,这些没有营养的话就别提了,你们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不说我们就走了。”
说话毫不留情。
这番不留情面的话让翟溯天的脸色不明显地沉下来,蔻丹更是微微侧头,伸手擦了一下眼睛。
他们俩原本是想打探一下,看明聪知不知晓自己的身世,知不知道——他和丹霞才是亲生父母。
恨,对他们有怨恨吗?
交好应麟,是为了报复还是别的目的?
翟溯天抿嘴。
然后想起利用承办方优势打听到的消息,荷莲观徐瑞和,道号虹臻,武试第一场成绩235分,位居第四,武试第二场成绩满分,得分20。而他的笔试成绩是第三,现在总分和总排名还没有做出来,但是是极有可能拿到前三名的,再不济也在前十名里。
这是他的儿子。
第217章 一流神棍
应麟笔试第七,武试第一场223分,排名十八,第二场成绩得分20,成绩也算不错的了。孩子才十七岁,翟溯天对儿子的要求却并不低,这一次让儿子来参加道门大比,虽然没说要让儿子得个第一名,但也有两分期待儿子能进前十名的。
唉!
流年不利!应麟武试第一关运气不好,遇到的考题都不是自己擅长的。当然了,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遇到自己擅长的考题,总归是要擅长的与不擅长的两两参半的,这样两相抵消,分数都差不多。可是应麟运气实在太差了,等后头遇到了虹臻,三个人结伴走,表现又不比虹臻好,处处被虹臻争一头快一步,这样一来计分的时候自然又比不上人家。
好在最后一道外景考题是应麟最拿手的捕厉鬼,拿到了满分。
可是,如果调查没错的话,这个孩子就是被他早早放弃了亲生儿子,当年明明、明明……资质很差的啊!他亲自摸过骨,绝对不会错的!但眼见为实,在这一次的道门大比中竟然表现得比被他与妻子精心教养十七年的应麟还要出色。
都是十七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资质呢?怎么突然就变成少年天才了?
是不是有什么奇遇?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
翟家,能从中得到什么?
这几个念头一冒上来,就让翟溯天满心的懊恼后悔。
说句心里话,孩子他是没打算认的,如果是哪一天在路上在街上,不管是在哪里,遇到了这亲生的儿子,翟溯天顶多感慨几句,多看两眼就算了。
可偏偏是在道门大比上遇见的,还这样出色,比细心教养倾家族资源培养起来的少主子还要出类拔萃,这让人怎么舍得放手?
什么都没有付出过,突然多了一棵茁壮的、未来可期的小树苗在眼前,只需要稍稍用些心思将人拢过来,不出几年就能成为护卫翟家的参天大树!
怎么舍得?怎么甘心?
舍不得,不甘心。
这些念头他连妻子也不好意思告诉,实在太丢脸了。因此这一次的晚宴,用的是迂回的策略,他与妻子说:“这么些年不见,突然跟他说咱们才是亲生父母,我怕孩子拧不过这个弯儿,倒不如慢慢来,我们对他亲近一些,以后循序渐进,再慢慢提。”
妻子哪里不应?
于是就有了这个宴。
只是采宁子不走寻常路,他这个身份也不需要拐弯抹角了,想说什么就直说,无需顾忌。翟溯天就有些尴尬了,笑着说:“采宁子道长,你可冤枉死我了,我和内子实在是看虹臻惹人喜欢,虹臻的年纪就跟我家应麟一样,少年英才,让人看了心喜,忍不住就想亲近亲近。”
一族之长放下架子,话说得好听又周到,比采宁子的话好听了不知道多少倍。
采宁子不为所动,反而问:“我还以为是我们虹臻跟令夫人长得相似,这才引发了翟家主的慈父心呢。”
这话一出,饭桌霎时间一片寂静。蔻丹的眼睛一下子红了,翟溯天面色沉静:“哦?您不说我还真没看出来。”他作出细细打量的神态,然后惊奇点头,“还真是有些像!”最后下结论,“怪不得我看虹臻第一眼就觉得喜欢,原来还有这份缘分在,以后千万要多多走动才好。”
瑞和靠着采宁子坐着,垂眸没说话。采宁子一下子就冷笑出声:“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