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宝臣入主长安以来,到今日已经两年有余了。李宝臣修仙不问政务,可是长安却是……一言难尽。”
李栖筠长叹一声,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
“愿闻其详。”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
李栖筠继续解释道:“长安朝堂昏暗,出入皆为世家子弟。已经多年未开科举了。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普通人岂有机会?至于民间疾苦,不提也罢。”
关中这两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动荡,至少是没有大动荡。李宝臣修仙去了,经常人在华山,根本就不在长安。
李琬是傀儡皇帝,李宝臣的三个儿子掌控着关中的兵权,李史鱼和韦坚为宰相,关陇世家的人大量担任中枢官员。要说稳定,那也真是四平八稳。
想上桌,有能力上桌的人都上桌了,那能不稳定么?
但是,民间上升的通道,已经被彻底堵死,长安朝廷甚至连科举这种门面都不愿意装点一下了。朝堂风气糜烂,卖官鬻爵比比皆是。关中百姓因为前两年分田,还不至于说揭竿而起,只是赋税繁重苦不堪言。
并且,关中的人口在不断外流到潼关以东。
如今在关中,底层唯有从军,才有出路。大量寒门子弟迁徙到汴州参加科举以求上进。
没办法,时至今日只有汴州开科举,并且是真的“凭本事”择优录用,不看出身。
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没有选择。
和平岁月比起战乱来,确实好不少。但是,和平岁月也未必都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也可能暮气沉沉。
关中之前只是因为死了一批权贵,空出来一部分土地资源,再加上人口急剧减少,无形中缓和了人地矛盾罢了。
没有战争,并不代表没有剥削压迫。关中那边应该改变的东西,依旧是没有任何变化。
李栖筠的侄儿李华听得一愣一愣的,他隐约猜出方重勇的身份了,吓得全身发抖。
刚刚,他还直呼其名来着。
“实不相瞒,最近本官倒是有件事头疼,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不知李先生对此有没有兴趣呢?”
方重勇微笑问道。
“不知,是什么事情呢?”
李栖筠面露疑惑之色,方清办事居然用得到他?那也真是稀奇事了。
“今夜本官在府衙设宴,你来了便知,这里不是聊大事的地方。”
方重勇依旧是不肯直说。
当然了,选择权在李栖筠自己这里,他要是不去赴宴,那就啥也没有。
既没有前程,也没有风险。
如果去了,并且把事情办成了,那么前程也就有了。
哪怕是故交,哪怕知道你有才华,不办点事情就想进官场,那些考科举的人会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