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强悍,而将帅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作“弛”;
将帅强悍,而士卒懦弱而导致溃败的,叫作“陷”;
高级将官怨愤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用兵的能力,因而导致失败的,叫作“崩”;
将帅懦弱无能,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导致失败的,叫作“乱”;
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的时候又没有选择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败北的,叫作“北”。
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将帅对于敌我情况判断有误导致的失败,要认真对待。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知己”的第三个方面:将帅的领导能力。
孙子说: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有利的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能够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有智慧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用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国君主张一定要打,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不打也是可以的。前进不谋求名声,后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士卒性命,而这也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那么,士卒就可以同将帅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爱护,那么,士卒就可以跟将帅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而不能驱使,溺爱而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自己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与敌人作战的。
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能去打,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
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去打,也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也只有一半。
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的每个军事行动都是非常清醒而不会迷惑的,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
唐惜雪脑海里迅速转动,之前她也一直在思考总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自己在这样绝望的环境情况下到底有多少实力,潜力战力究竟有多少。
这件事唐阳羽可以不清楚可以轻视她但是她自己必须先搞清楚才行,她首先得出的结论是在绝境当中她的生存力战力都不如唐阳羽,所以她才示弱不正做领头人。
那么接下来她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自我剖析。她在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实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8月,唐高祖李渊任命秦王李世民率数万唐军攻打薛仁杲。11月,薛军十余万人出战,唐军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两个多月,薛仁杲粮草用尽,人心离散。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令梁实率部诱敌出击,薛军精锐来攻,梁实据险不出。等到薛军疲惫时,增派庞玉部在浅水原布阵牵制敌军,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唐军主力冲进敌阵,薛军大败。
李世民乘胜追击,守城薛军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也被迫投降。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为了统一华夏,剪除各地割据势力,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秦王李世民就是这一系列战争的忠实指挥者,他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知兵者”。
在攻打薛仁杲的过程中,李世民没有死拼硬打,而是首先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然后把握有利战机,主动出击,最后一举消灭了薛仁杲部,为唐王朝的统一扫除了障碍。
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获得胜利就不会有风险了。再加上懂得天时,懂得地利,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证获得完全的胜利了。
唐惜雪的嘴角突然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已经在脑海里对自己的战力潜力做出了最新一轮的自我评估,她有了更大更强的信心。
她不必回复唐阳羽的自大,她只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远比他想到的更快更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