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和季婉茹挨着坐,旁边吴老太太还在和季侯氏商量,呆会儿找个静些的地方互相看上一看,宝珠问过国公府的管事婆字,说外院偏角的厅阁没什么人过去,等下就收拾了出来用。
这顿饭吃得慢,季侯氏叫了宝珠去唤季婉清过来,国公府家的两个丫头还有些不舍。
有人下了席,季侯氏就和吴家一起往那处厅阁去。虽说是有些偏的地方,景致也十分好,峰山假石鱼池,爬了青玉簪和铁线蕨,青石板上两窝绿芭蕉,远远能听到山水细流。
几位长辈坐进去,季婉清就站在屏风后面看着,婉茹还小不好留在这里,她就拉了九思陪她。
在后面侯了半响,吴家哥儿也还没来,丫鬟九思方才席间喝了两杯子桂花酿,背心还有些微汗,
九思压低了嗓音:“我出去透透气,方才席间喝了两杯花酿,不想还有些酒劲上来了。”
季婉清心思不在这儿,头往外看了好几次,漫不经心点点头放她走了。
九思出来一股迎面一股凉风,胸口才松伐了,没看到婉茹在哪里,问门口的丫鬟说是往假山那边去了。
九思寻过去那边也没有人,就缓了脚步绕过假山遁着墙根儿走,粉墙高砌,隔着墙就是进来的那条甬道,果然看到前边一棵二乔玉兰。
远还没走过去,采锦看见前面门幅上挂了金第匾额,忙拦住她:“这过去可就是外院儿了。”
九思心里就有些可惜,就那么一点怎么就到了外院。
芙巧笑嘻嘻道:“这边儿挨着墙角,悄悄过去也没人知道。”
采锦斥她:“你还带着小姐瞎胡闹!”
不过九思确实想这么做,这边是偏门,又是靠墙的窄巷子,哪里就会有人注意到。她几步就过去进了小跨院,屈了身挨着院儿里头屋子墙根脚,想往树跟前走近两步,才听到这屋里有人在说话。
芙巧眨了眼朝采锦指了屋子,采锦就想喊她们出去。
窗纸糊的不薄,九思直起点儿身子往里看,是个书房。靠窗的几列书架子有些遮住了里面儿,从行隙隐隐窥的见围着案桌坐了七八个人。
本就看不清楚,扫下来一圈竟没有一个认识的,声音从最前头传过来,是个最首的位置将将被挡住,说话的人声音不紧不慢却很清晰,“......西南商户都在哄抬粮价,逃荒的人就往京都涌过来。赈灾下放到户部,这么多日报上来的折子里头也没看到有所好转啊,仍旧是赤地千里,禾苗干枯,人畜渴死。”
凳子挪动有点轻微的响声,有人站起来,借着点儿光亮能看见那人高大的身形,声音很是熟悉,“......颁了粮食衡价的准令下去,户部押送国库米粮赈之,赈灾的粮饷运送还需时间,当下即召殷富之家,计捐十有三万六千余斗米,城乡设粥场十余处,暂缓民情。(1)
这声音是裴尚书...怪不得有些耳熟,九思靠着墙又多听了两句,朝堂上的事情,她知道一些却也只是皮毛,还是头一次听到章明达说话,几十年的老阁老,气势确实大得很。
后头像是旁的人在说什么,她再垫起来看,也没找到方才那个身影。九思没敢在这里久呆,轻着脚步又顺墙角溜回去。季候氏也刚好从屋里出来,刘妈妈手里捧了一个绒面木匣子,看样子是两家已经交换了信物。
季婉清面上没见得多高兴,垂首站在林氏身边,不知道在想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1)改编自《资治通鉴》中北宋年间大旱灾。
为文中所需,经不起从史考据。谅解~
第16章
这两边儿相看合适了,又交换了信物,吴家托金涵家的上门儿来提亲,提来好大一只活雁,在堂口问完名儿,吴家那个方脸管事拿着装生辰八字的荷包笺回去,第二日就送来宗庙卜告的书信,说是大吉呢!
林氏笑得合不拢嘴,立在仪门看一担担的彩礼进屋来,彩礼金册子足足一指尖儿厚,请期的日子就定在了翻年的三月初八。
季候氏重阳在国公府吹了些风,又有些咳起来,九思去看过好几遍,祖母说自己年纪大了,反反复复也正常。
祖母用完药瞌睡不止,隔着窗纱能瞧见外头星斗都亮开,九思又叮嘱了几句,才回了自己院子。
秋野里的虫鸣声还十分聒噪,从世安居到碧霄苑几步远,耳朵里吵吵嚷嚷,很是心烦。
芙巧端进来一个描金托盘,里面盛着一碗莲子羹,“小姐,你也莫要太过烦恼,老夫人的病已是好几年的旧疾,这不过才两日,您纵使关心着,哪有一时便有起色的。”
九思小口小口的舀着碗里的莲子羹,喝了一半,半泷不知道从哪里疯回来,双髻乱成一团,头上还糊着蛛网,兴致冲冲的从袖子里掏出一把杏仁儿来,要分给芙巧和采锦。
她一双手不知道从哪里抠了一指甲缝的黑泥,芙巧哪敢吃,歪着头赶紧避开,半泷便有些丧气,蹲在一边往自己嘴里塞,拿眼睛瞅着芙巧不满意道:“我可是费了好大些劲从耳房偷出来的,脆脆的可甜了,专门惦记着带回来给你们尝,却还拒绝我。”
采锦安抚着从她手里取出一颗,塞进嘴里嚼了两口,笑着一口唾出来,“你这丫头什么都胡乱吃,这哪是什么杏仁儿,分明是那些孕婆子拿来止孕吐的砂仁儿。”
芙巧跟着笑起来,“你馋了去小厨房把东西吃就是了,跑去别的院子里偷,碰到不识得你的,可是要把你捉起来当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