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闻的跟进,夫妻俩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航天基地、波音飞机生产线的消息。老实说,这些新闻内容他们都听不懂,但从播音员的语气里听得出惊叹。
对面的科技列车跑得太快了,快得我们看不见它们的背影。
领导在米国的行程是八天,但在米国结束后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去了扶桑,在那里他坐上了新干线。
新干线?那是什么东西,夫妻俩对他的理解是城里的电线杆,是像运输电流那样快的车子吗?
夫妻俩的意识都模模糊糊,但有一句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一种感觉,有人在背后推着你走”。
有人推着你走……
林若云想起近日的所听所闻,再回想起祖国最近百年遭受的耻辱和疼痛,揣摩着这句话的深意,或许推着我们往前走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她曾经生活的世界,千百年来发展平缓,如细水长流。但如今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它就好像咆哮着前进的洪流,身处其中的人们只能奋力往前奔跑,因为一旦落后就会被巨浪拍打下去,彻底湮没。
她忽然很想回京市,去港城,去米国、去扶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她真的有机会去吗?
***
秀芝没在村里呆多久,初五就回城了。
在村里呆着,日子总是不顺气。不是她她嫌弃老家破旧,而是村里这些碎嘴婆子太多了,老拿懒汉和寡妇那点破事在她面前说叨说叨。
图啥呢?无非就是想看她心里不平去撒泼去哭闹,看她的笑话。
放屁!她要是对懒汉还有一丁点念头,就让她天打雷劈好了,她当初真是猪油蒙了心才会在懒汉那颗树上绑了了十几年。
她是看清了,但孩子们没有啊。
春兰对他爹素来没好脸色,也不稀罕他。可其他孩子心就软一些,才几天功夫,春菊就开始张着嘴四处喊爹了。尤其是春梅,那孩子对她爹一直存着幻想,总觉得自己乖巧一些她爹能对她好,但这些日子听了她爹为儿子作出的改变,心里难受得紧,偏还常常跑到她爹房子边上守着。
张秀芝看着又气又心疼,索性带孩子回城,远离了这祸头子。
走之前,她给林若云说了一声,准备提前开张。虽说学校还没开学,但周边的厂子都复工了,只要有人复工,周围就是热闹的,有人气就能有生意。
林若云也跟着去了。
一来是为了帮忙,二来是摸底,看看这买卖一天的营业额和成本情况。
其实生意还是不错的。因为张秀芝跟着花大姐干的那一年,常推着车满城转,成了周围人眼中的熟面孔。面对熟面孔,人的心里安全感就会多一些,所以第一天来尝鲜的人就不少。
“哟秀芝啊,你这开始卖新吃食了?给我一样来一份。”
“张姐?你这瓜子味真是稀奇呢,给我称二两。”
“张家妹子,你单干了?这个烤红薯看上去不错,我尝一点?……好吃,我买五个,你给算我便宜点呗。”
……
有这一批老顾客带动,很容易就引来了新人,再加上新开张买东西打折,第一天的销量很可观,后面两天略有回落,但到了三四五天时,许是在周边人的宣传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销量慢慢上升,逐渐稳定下来。
林若云呆了一周,每天都记录着小摊上的人流和客单价,又跟着张秀芝一起去采买材料,成本亦是摸着门清,所以这个毛利润她是能算出来的。
秀芝还负担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所以她得利润的大头是没问题的。
但以后的账务会不会有问题,那等以后再说吧。其实之前在家,大嫂二嫂都暗示过林若云,想要替她去“张林小吃”上盯着张秀芝,但林若云拒绝了。
这个生意实在小,没得钱请帮工。等把这个生意做大了,再考虑分账。
开学的日子临近,过完元宵,夫妻俩就收拾好行李,坐火车北上。
知青返城的热潮还在继续,火车上依旧很挤。
到了泉城,来接人的是林若锦。
她伸手接过一个袋子,“好重啊?这里头都装得啥?”
林若云笑笑,“一些土特产。”
这一趟,他俩带了不少东西,尤其是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还有咸鱼,加起来有五六十斤,都是公婆强塞的。
吴氏和陈老爹都觉得,三儿子结婚三年了,他俩还没见过亲家,很是没礼显得特别不尊重三儿媳,可如今出行确实不容易,就装了很多土特产,希望亲家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意。
林若锦道:“早知道就叫上你姐夫一块来了。”
林若云看了看周围,没看到其他人的身影,不禁问道:“姐夫和小弟怎么都不在啊?”
今天是周末,按理说没上班啊,小弟应该在的。
“他们啊,在上学呢。”提起这个,林若锦脸上的笑意明朗许多。
“上学?上哪门子的学啊?”林若云懵懵的。
“他们几个在读夜大。”
上了车,林若锦才细细说来。
“这事啊,其实跟小弟还有点关系。
去年他值夜班嘛,因为看不懂机器故障提示,就瞎操作一通,结果弄得机器坏了、人也受伤了,还停了生产线。
他是新人,有保护期,又受伤了,不好追究,于是带小弟的老师傅和组长就挨了批评。那俩人不服气,就跟工会反应。工会派人来查,结果一查就发现类似的事不少呢。
这事呢,仔细追究,就发现各方面都有责任。小弟没认真学,操作失误,工厂设备老旧没及时维修更换,车间管理松弛,众人的责任意识也不强,有了问题互相推诿。
厂里就打算搞个补习班,给大伙上上课,系统的讲讲生产这方面的东西,但这个不好搞啊,年轻人一心埋头复习想考大学,年纪大的笃信自己的经验,不肯学。
上面的人没法了,就把问题往上头递。上头就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别厂子才有,是惯例。再加上如今号召学习扶桑那边的企业先进经验,组织研究了大半年,决定提升大伙的文化水平,就在省里弄了这个夜大。”
“这个夜大一般都是晚上和周末上课,不耽误平时上班。等全部科目都考过了,就有毕业证,出门也能说是大学生了。
你二姐夫先前考了两回正经大学都没考上,你二姐气得很,如今听到小郑在上夜大,勉强算是大学生了,瞧他又顺眼不少。”
姐妹俩露出一个彼此才懂的笑容,老二啊,是个要强的。
在林家只住了一天,人多不方便,夫妻俩就起程回京。
京市里,徐老和孙老的小日子过得还挺美,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摔,天天吃过饭都要去冰上溜两圈,说是强身健骨。
耍够了就去找好吃的,像什么东来顺、全聚德,都重新开业了。
自从改开的春风吹起来后,京市那些老字号店铺就像雨后的春笋,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这可让许多老京人欢喜得很。
夫妻俩也借两位老人的光,蹭到不少好吃的。
二月底,学校开学了,学生们回到校园,散漫的心改就该收一收了。
但今年注定是热闹的一年,外面的动静可真多,叫人难以沉下心,总是忍不住翘首观看。
先是三月里,扶桑的音乐家小泽先生带着米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这是十年后的第一次,稀罕得紧,于是当天的首都体育馆里,人潮涌动、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也是从那天开始,学校里悄悄兴起一股音乐热,小礼堂里总有琴声传出来,从《草原英雄小姐妹》《白毛女》,再到《命运交响曲》《星条旗永不落》,曲风越来越活泼大胆。
孙老有空时也会弹一些曲子,不过她最近都没空,忙着翻译别人的广告稿。
就在音乐会举行的这几天,沪市电视台播放了第一个外国广告,瑞国的名牌手表,虽然广告是全英文的,但并不影响宣传效果,据报道当天沪市本地商场这款手表的销售额翻了数倍,人流量暴增七百多。
市场反应这么好,京市电视台也迅速成立了广告部,但他们想让效果更好点,就找上孙老帮忙翻译文案,用华语介绍产品,让大家更快更容易了解那些外国货。
挣钱的事情,大家都很积极,工作效率奇高,很快大家就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了眼花缭乱的新广告。
广告带来的新奇还没褪去,意国人皮卡就带着他的“时尚”来到了京市。
金发碧眼,帅气的笑容,高大的身躯,都给人留下了印象,但真正引人注意的是他的穿衣风格,他那一身飒爽的造型在军绿的海洋里显得十分出众,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感觉。
他在京市举办了国内的第一场时装秀,给当下的人们展示了各种新奇、鲜艳的服装,有人批判,有人惊叹,也有人在悄悄地模仿。
今年的春天格外热闹。
在五月的时候,八个试点国企改革的新闻再度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报道接连不断,而试点先锋首钢大厂更是捷报频频,彻底掀起了全国国企改革的浪潮。
这时候,一位诗人发表了新作,他激动的喊道:“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1]
有这样想法的人何止是他,怀着这样的心情,各行各业的人都对自己手里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挥汗如雨的加班。
七月里,扶桑著名企业家松下先生访华,此后盛田先生访华,他们的到来,让扶桑货在国内渐渐兴起,也吸引了一些扶桑企业来华投资。就比如沪市引进了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津市引入了计算机,三洋电机也在京市设立了办事处。
京沪两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他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国内的变化不仅国人在关注着,国外也在关注。
这时候,林若云从《经济学人》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华的崛起会给世界市场带来致命冲击吗?”,撰稿人认为华国不缺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开放了环境,华国人在学习完先进经验后,掌握了如何生产商品、应该生产哪类商品,再通过合适的渠道出口时,华国制造必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全世界。
但这时候没人相信他的话,毕竟如今国内还是“洋货”最流行,谁又敢去奢想有一天外国人会追捧华国货呢。
作者有话说:
[1]出自北岛《岗位》
第77章
今年夏天,林若云和陈爱学手里头都没啥事,就没有留在京市过暑假的想法,考完试便直接回老家了。
虽说他俩挣不到工分,但是可以着帮家里干干自留地的活儿,帮忙喂养牲畜、挑水洗衣做饭,也能给家里人减轻不少负担。
这饲养牲畜的活真不轻松,就吴氏这一户,便养了八只鸡、八只鸭、八只鹅,还养了四头猪!因为从今年开始,农民自家养的猪可以拉到屠宰场去卖了换钱,所以大伙养猪的积极性提高不少。
不止吴氏,大嫂二嫂也各养了两头猪,还各有十几只鸡鸭鹅,早晚喂食的时候,乌泱泱一大群,整个院子里聒噪得很。
牲畜多,效益好,但是活也重啊,这猪草一割就是三四筐,田边的桑叶沾了农药不能要,就得要人去地里、山坡上一点一点的找。除了这,那猪圈、鸡圈鸭圈也得天天清理,不然多臭啊。
林若云干了三天,累得不行。等玉米收完,家里人腾出手来了,她就把这活儿还回去了,她要进城去看小吃摊的情况。
到城里的时候九点多,张秀芝才出完早摊回来,正准备吃早饭。
“若云妹子?你来了啊,快进来坐。吃过早饭没?”
她欲起身去添碗筷。
林若云忙摆手,“不用了,我吃过早饭的。都这么晚了,你在还没吃?”
张秀芝摆摆手,吞了两口稀饭,咽下去后才说话,“出摊前吃了一点垫肚子,忙活两三个小时,就又饿了。”
“就你一个人?那忙得过来不?”
“不是,有春梅帮忙呢。还行,主要是放假了孩子们也闲着,能过来搭把手。”
张秀芝进里屋把账本拿出来,“妹子你看看这账,有啥问题没?没有的话,咱俩就把上半年挣的钱分一下。”
“行,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