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执掌考功司长达十年的座主,徐青是看着顾越一步一步朝自己走来的。
哪怕是陷入了河阴那般的困局,此子不缀,亦能避横走纵,将计就计,以弃官之举,安然离开转运司漩涡,博得张九龄的同情,又以新科为一展才华之契机,引来严凌的瞩目,而后,弹劾侍郎萧炅,投其所好,立功正身,一跃而入凤阁。
只是,徐青无论如何没有料到,自己观察了半辈子的这位顾家的恓惶子孙,跌打滚爬而来,坐在石案对面,与自己谈判之时,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提过往。
顾越抬起头,把那些从树枝垂下的红绸捋得整整齐齐,扎好,交给徐府的侍者,笑着道:“实不相瞒,顾某也是今晨才得以确认,先父与徐员外是同年。”
徐青道:“这是事实,也是巧合。”顾越道:“不错,顾某不敢误会徐员外。”
往事不谈,只言当下。
顾越的来意,再直接不过,他想劝徐青让步,并公开写信,向考生贾权道歉。这样一来,在公文程序上,他就有充分理由驳斥对整改持反对意见的另两位舍人。
条件则更加无赖,从利益上而言,现吏部侍郎苏晋已有意把官员考功之权从下级官员手中收回,现礼部各级也已做好举办明年科举的准备,眼下,公文一旦通过,那么考功司立刻就会被一拆为二,瓜分得干干净净,没有徐青半点的荤腥。
徐青听完,苦笑道:“顾郎的要求,实在太无道理。”顾越直言不讳,如果徐青主动写这封致歉的信,还能保住官职,如不然,摊上贾权这样光脚不怕穿鞋的,继续告下去,喊下去,徐青不仅要丢官,一辈子的名声兴许都保不住。
毕竟这里是长安,他有的是办法制造舆论和证据,颠倒黑白,他也是为他好。
“好,其间厉害,明白了。”一阵米香飘过,侍女端着温热的清酒而来,摆在了二人面前,徐青打住顾越的热忱,浅笑道,“可,顾郎怎么不想想自己?”
顾越道:“徐员外什么意思?”徐青指了指天空:“顾郎可知,那日在洛阳的北牡丹坊,苏供奉跪在徐某的面前,说了一句什么话?顾郎难道以为,徐某今年通过了季长亭的卷面,真的是看在你先父大人的面子?”顾越掌心一紧。
“‘员外郎,顾郎无家无势,所为无所指,只凭拳拳报国之心,这些话我听过就好,顾郎他得罪不起李阁老。’这就是苏供奉的原话,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徐青念完这段话,举起酒杯,在顾越面前荡了一荡:“据徐某所知,顾郎是识时务之人,如果此时改一改态度,彻底否了严左丞和张阁老的提议,那么徐某还是乐意去和李阁老疏通的,将来,再去外州做刺史历练两三年,不可同日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