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到底有没有参与?”
赵曦还是想知道实情,尽管他不准备计较,但事实是怎样,他还是需要搞清楚。这时候就需要皇城司这边的情报了。
“回陛下,苏轼去含香楼的事,汴梁士林都清楚。至于王雱是否谋划此事……没有确凿的奏报。”
王中正了解官家,那怕是他确定王雱参与了,在没有下属奏报的情况下,他只能实事求是的禀报。
这事…~或许真的无从究竟。王雱估计也知道无从究竟吧。
吴安持是王家女婿,吴安持也有可能主动撰写那篇文章吧?可就吴安持的头脑,他能有如此严密的思考?
难不成真的是偶然?
这种事,若王雱没有偌大的名头,不是一个睚眦必报还特聪慧的人,估计没人会怀疑这事跟他相关。
事情就是这样,最后的结果是苏轼去黄州了,而王雱却啥事没有。
最后的结果是,吴安持当了冤大头,而王安石养了几十年的声望再一次受损……真是坑爹货。
而这件事的影响却远远不止这些……
内参监察版,刊登了罗凯弹劾王韶谎报河湟荒田,贪渎朝廷开荒钱粮。文章中甚至提到了内参总编撰与王韶沆瀣一气,欺瞒朝廷的行为。
“罗凯是谁?”
“回官家,嘉佑二年进士,曾任湖州推官,去岁入朝,任吏部郎中,主铨选。”
从表面上的迹象,罗凯为嘉佑二年进士,又任湖州,苏轼自湖州回朝……
而王韶也是嘉佑二年进士。这其中还有一个联系,就是王韶亲近于王安石,王安石极力推崇河湟开边。
赵曦没简单的看这一篇弹劾文章,总觉得有点诡异。
蔡确不是公正无私的性子,即便内参编撰存在相互制衡,这样关联到他蔡确的文章,也应该是经过一番争斗才有可能刊登。
而这次刊登有点太及时了。
“蔡确如何?”
“回官家,蔡确因弹劾文章牵涉其中,他遵监察条例自请回避,该文章由副编撰签署刊发。”
皇城司能看到的也只是体现在表面的行为,这一切背后的交锋,臣工们心里活动,皇城司即便再无孔不入,也很难探知到。
赵曦总觉得这两篇弹劾文章中的关联挺大,却没法理出来头绪。
赵曦更倾向于后面的这篇弹劾文章,是王安石那拨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说不清,只是感觉。
从吴安持弹劾苏轼,到监察衙门调查,再到朝廷形成对苏轼的处置决议。整个过程,苏轼都是倒霉孩子的角色,即便是亲近苏轼者,也只是司马光面君做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挽回。
因为朝廷监察衙门开衙办公,多数人都清楚苏轼案的影响力,所以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也正是如此,整个事件中,苏轼都处于弱势的一方,都认为这是王安石针对苏轼的行为。
鉴于苏轼在士林和文坛的名声,博得了相当的同情。
也正是如此,有人替苏轼鸣冤,然后弹劾王安石那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人,都太符合常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