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 其他类型 > 我要做门阀 > 第172章 乡校(1)

第172章 乡校(1)(1 / 2)

<h1>第172章 乡校(1)</h1>

众人重新上路,很快就进入了枌榆社境内的第一个亭——阳里。

在沛郡丰县,阳里是真正的帝乡。

大汉高皇帝的出生地。

而在新丰枌榆社的阳里,则是高帝当年安置他的山东老兄弟们选择的第一个地点。

一入阳里,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与村外田野中,那些衣衫褴褛,辛苦劳作的奴婢不一样。

整个阳里和谐而安宁。

道路干净整洁,村中百姓的民居,整齐有序。

村中有着宽广的大道,连通内外。

远远的还能听到有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传来。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教,谨慎敬戒……”

“是在背诵《仓颉篇》……”张越听了笑道:“殿下,我等不妨过去看看……”

刘进也特别有兴趣,闻言点点头,道:“看来阳里的小学教育做的很好啊!”

脸上也多了许多笑容。

汉室对于地方乡村教育特别重视!

尤其是当今天子,多次下诏,要求地方乡绅加强对百姓的启蒙教育。

而汉代普遍设置在基层的三老,其主要职责也是教育本乡本亭的蒙童。

汉代大部分的寒门士子,都是通过这种乡学完成的基础教育积累。

譬如原主,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长水乡的小学进行启蒙教育。

只是……

汉代的小学,与后世的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汉代的小学,又称乡学。

并非全年制的学校,而是具有时令性。

一般冬天开始授学,到春耕即止。

所以,东方朔曾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于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这句自白,向后人揭露了汉代启蒙教育的一些端倪。

但真正让后人得以窥探汉代基层小学教育真貌的,还是东汉初年成书的《四月时令》。

在这本书里,详细的介绍了两汉之间乡村基础教育的现实。

而以张越从原主得到的记忆来看,此时的乡学,每年分为两个阶段授学。

第一个阶段就是冬天,农闲之时,六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可以去乡学学习识字和基础计数。

识字启蒙用《仓颉篇》,计数则以《算术书》作为教本。

谁都可以去听讲,谁都可以去学。

只是,要自带干粮。

第二个阶段则是十二三岁到十四五岁的成童们接受的基本教育。

教授他们《尚书》《孝经》以及《诗经》《春秋》的一些基础内容。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平民子弟有这个上进心,知道要去乡学接受教育。

即便那个孩子愿意,家长也不一定同意。

因为每一个劳动力,都是宝贵的。

况且,乡学教育,只是提供基础教育,进行扫盲运动。

哪怕学的再厉害,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但,普通百姓哪里有这个资本?

所以,一般情况下,得利的都是地主士绅阶级。

最新小说: 玄门少女在末世[玄学] 阴间畸恋脑洞集 就算知道是绿茶也会上钩(强制nph) 只训狗不救赎(快穿 1VN) 假千金勾引了真千金的公公(高h 1v1) 蒙托克之夏,海风与影 《明里暗里(1v2,兄弟盖饭)》 天才医婿 穿越之西施难为/吴宫妃 我家皇上是病娇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