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时,秦光先是一愣,进而有些哭笑不得。
自从当年在军校完成学业后,他便很少去翻看史书。
即便是研究,他的视角通常也局限在上下六千年的战争史上。
秦光对时政相关的东西,学得最好的是世界政府成立后的新文明史。
他对旧历史不太感兴趣。
在他降生的那些年,诞生了众多星空远航家的旅行者星系里最流行的思潮是崇尚自由,以走进星辰大海为荣,以提高帝国的贸易效率和探险能力为最高追求。
当时的人类思想家普遍认为,人类既然已经明确知道敌人的身份是外星文明,便更应该专注于怎么对付敌人,旧历史中发生在地球内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社会体制的内部矛盾,已经无关紧要了。
在这种主力思潮的影响下,1840年至2049年发生的事情便属于不太重要的旧历史,不受重视。
毕竟时代的科技背景截然不同,一些过去的世俗观念与种族观念,也必须被摒弃。
秦光犹豫了几秒,差点就放弃了,但出于对周东来思想转变过程的好奇,老头寻思看看也无妨。
“十倍加速,播放。”
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看就是七天,并且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
七天后,秦光又翻回到史书的第一页,“原始速度,播放。”
光阴似箭,转眼过去一百三十五天。
秦光也多了数十名书友。
他不但逐字逐句的读文字,更一点点重播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简直只能说成劣质幻灯片的影像资料。
秦光看到了很多东西。
迷惘的古国被列强的铁甲船叩开大门。
短短几十年内,泱泱四亿人在内忧外患下人口锐减至两亿余,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
五千年古国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枪炮摧毁了文明的骨气,黑膏消磨了文明的意志。
耕地生杂草,十室九枯骨。
五千年古国的大量财富被席卷,孩子们在麻木中降生,又在麻木与饥饿中早夭。
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更不知道世上竟还有人可以不为了下顿饭而焦虑。
中华民族的自尊已被蚕食磨灭到只剩下一缕星星之火,五千年文明行将毁于一旦。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已被折磨得瘦骨嶙峋的雄狮终于发出了不甘的咆哮。
又是动荡的几十年过去,1949年后,五千年古国的百姓终于知道,原来普通人也有资格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原来自己种的粮食如果吃不完,还能拿去交换别的生活物质,原来每个人生来就不该是奴隶。
但此时这头刚刚从惨烈厮杀中脱离的雄狮依然骨瘦如柴,处处受气,被人警惕,被人引诱,被人轻视,更被人手持屠刀在家门外耀武扬威。
还被人拿着写满“小自由”的本子在家里四处散布,更被一手拿着“小自由”的本子,藏在背后的那只手抓着绿票子的“自家人”恶语中伤。人心在动荡,正义被掩埋。时局显乱象,妖魔横于道。
在步履蹒跚的前进路上,雄狮既要面对外敌,又要面对内部看似正义实则歹毒的所谓“合理分歧”。
这一路走得艰辛。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20年。
五千年古国的子民们终于渐渐全部看懂了“小自由”与“大自由”,并终于在2049年用无可阻挡的国力重新告诉整个人类文明,怎样的路才是正确的路。
在这场重学历史的小型书友会里,秦光如此说道:“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科技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燃油,但思想才是引领文明前进的船舵。几百年来,人类的步伐太快,太赶。尤其是我们舰队,一直死死盯着最终的目标,但却忘了停下回头看看自己身后。忘记历史,就等若背叛文明!自由意志联盟的混乱,正来自于此!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打从一开始就抓牢思想工作,便不会发生如此悲剧。我不否认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权利,但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类文明必须已经发展到无论任何风险,任何动荡,都不能危及全文明的存续时,人才有资格去想干嘛干嘛,想做谁做谁。时机未到,便贪图纯粹自我的精神满足,就是文明的叛徒!”
书友会里的另外几十人陆续点头表示认可。
无论这些人来自哪个星系,有着怎样的体态与肤色,有着怎样的各自不同的性格,均无法否认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明天开始,我们重新商议,拿出一整套可行的方案来。”
秦光宣布散会。
回到自己房间,秦光再查看了一下冷冻中的周东来的状况。
他欣慰地笑了。
每一个父亲最大的梦想并非自己功成名就,而是看到子女超过自己。
秦光在舰队里并无后代,周东来既是他的学生,又是他的孩子。
秦光自言自语道:“这傻孩子,你早就已经超过我了。”
周东来选择自污保下秦光,并非他认为他的能力不及老师,而是因为他认为已经二百四十余岁的秦光本就是活着的历史。
秦光崛起于帝国纵深处的第一次突发战役,参与过一个庞大繁荣的星系在复眼者的奇兵扑击之下迅速败落,再艰难恢复的过程,更在前线星系出生入死打下赫赫威名。
同样的话从秦光的口中讲出来,将比周东来这些二三代领导人讲出来的,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要给舰队得群体思想上课,靠的就是这历史感,而非巧舌如簧。
这些东西,只有秦光给得了。
周东来把一切都看清楚了。
秦光决定将自己的更多工作分出去,交给其他人。
至于他自己,则稍微退居幕后,成为精神领袖之一。
“我会给所有人好好的上一课。也会坚持到你醒过来。我会建设出一支最好的舰队,等你来继承。”
在睡着之前,秦光如此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