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若就靠这两点,就说明他对大明有巨大的贡献,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这份评价还是算中肯的,因为评价中,并非仅仅说他登基后的十个月功勋,而是将他作为太子时监国时的政绩都算进去了。
朱高炽真正对大明做出贡献,不愧他帝号中的“仁“字,大部分的功勋都归功于他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隶应天府并代行皇权、进行的六次监国,这六次监国长达十六年。
第一次监国永乐六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余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
同年二月,朱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奏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朱高炽遣人驰谕立即发廪赈贷。此外赞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论说赋诗,朱高炽问杨士奇诗文高低,杨士奇则称诗文只会丧失志气,而读两汉诏令亦可观。其为政简明,平时刻苦与学习。永乐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
永乐十一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孙朱瞻基跟随,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次年三月,朱棣开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赍表往迎。
同年八月,朱棣抵达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而大怒,称:“这是辅导者的过错。”汉王朱高煦再次进谗,朱棣于是派遣使者逮捕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抵达,中途又下旨宽恕蹇义回南京,而黄淮先至北京下狱。此日,杨士奇与金问抵达,朱棣称:“杨士奇姑且宽恕了。我却不能识别金问,你怎么侍奉东宫的?”命法司逮捕询问。之后召杨士奇,问东宫的事情。杨士奇叩头称太子孝敬诚至,凡是出问题的都是臣等罪过。于是朱棣下杨士奇入诏狱。不久,特别宽恕并恢复原职。金问因词语牵连杨溥,杨溥也一同下狱。之后有人问朱高炽:“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谗言么?”朱高炽称:“我不知道,只知道做儿子的责任。”
永乐十三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有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太子命减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余石。之后朱棣回朝,结束第二次监国。
第三次监国,永乐十五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如同儒者。
同年夏五月,朱棣杀赞善梁潜、司谏周冕。因为当时太子监国,朱棣不时生病,况且北京南京相隔数千里,小人多偷偷依附汉王朱高煦,屡次诬陷朱高炽。而当时侍从监国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无法自保。当时有陈千户曾经擅取民财,事情被发现后,太子朱高炽令谪交趾立功。数日后,复念其军功,宽恕了他。于是又有人进谗给朱棣称:“皇上所谪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宽恕了。”朱棣于是逮捕陈千户杀之。并以梁潜、周冕,而一并逮捕下狱,均被处死。
六月,朱棣派遣礼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诸郡,面奏后,朱棣称:“人们都说东宫多有政失,当今抵达京师后,可以多留几天,试图观察一些,然后密奏过来。‘奏’字需要大写,晚上到的时候我就会看的。”胡濙抵达京师后,随朝觐见并记录各种政事,并将其所见到的诚敬孝谨七事写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读后大悦,于是自此不再怀疑皇太子。
永乐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宫殿修成,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在十二月终抵达北京。其在离开北京时,拜谒凤阳皇陵,并途径山东,恰遇饥荒,即令布政司发粟赈灾十九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监国结束。
第四次监国永乐二十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亲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举报,称:“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朱高燧为主,而计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顺门亲自询问。当时,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视朝,朝廷内外诸多事悉启奏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卫,宦官黄俨、江保尤其被疏斥。黄俨于是每天都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并与朱高燧素来要好,私下经常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与孟贤密,对他说:“观天象,当有易主之变。”。于是众人与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密谋,将献毒药给朱棣。待朱棣病死后,即以以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执府部大臣。高正伪造遗诏,交付给中官杨庆养子,其中包括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商议确定后,高正密告其甥王瑜。王瑜力阻不听,于是只好上告。朱棣在看完伪造的诏书后震怒,立即逮捕杨庆养子诛杀,并对朱高燧称:“这是你设计的吧?”朱高燧颤栗无法说话,太子朱高炽则为之解说,称:“高燧必然不会参与这个计谋,这是下面人所做的。”朱棣于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一并处以极刑。之后王射成、孟贤等人下诏狱论死。
第五次监国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第六次监国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朱棣朝议北征。同年四月,诏令太子朱高炽再次监国。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驾崩,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
六次监国,长达十六年,十六年里能朱棣前后五次出兵蒙古,迁都北京、下西洋、出兵安南,可以说功不可没,在这期间虽有朱高熙、朱高燧多次从中作梗,但大明局面并没有混乱,反而呈现勃勃生机的状态,说永乐盛世有明仁宗的一份功劳并不为过。
登基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不足一年帝位,但仅仅一年,做出的事情却是不少,第一,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缓和了自朱棣登基以来的朝廷内部的各种矛盾,从内部让大明朝局稳定。
第二,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三杨(杨荣、杨士奇、杨博)辅政。内阁的三杨辅政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
第三,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使得永乐末年开始逃离的人口,慢慢返回。
第四:科举上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比起朱元璋,朱棣赫赫战功,他所做的事情并的确不多,但四件事按照史书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明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做出了铺垫,这一点并不是勉强,从后来明宣宗的种种为政手段,多半是延续了明仁宗的路线,可以说,若没有明仁宗这一年所做出的铺垫,明宣宗的十年未必有那么顺,后来的“治世”确实有明仁宗的一半功勋,因为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赫赫武,但是他的仁慈之政依旧在明代历史里面熠熠生辉,在我看来,尊号中的“仁”字还是名副其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