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嘴唇动了动,他不知皇帝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一篇让人无法反驳的文章,他纵有满腹才学,也反驳不得天下兴亡这个四个字,否则那是居心叵测了!“轻轻叹了声道:“皇帝既如此说,微臣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历朝历代对太监多有防范,并非没有道理,微臣请陛下三思而行?”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杨爱卿请放心,这个朕会三思而行的?”作为帝王,他眼下固然需要太监,但也不是盲目而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但一个宦官需要掌权,还是需要几步的,第一步,必须是皇帝掌握大权的时候才能做到这一步,否则皇权旁落,太监纵能干政也无济于事,第二步,太监与文官一样,也是需要资历、人望以及皇帝的信任,所以能干政的太监多半是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宦官便以功获宠,以宠掌权。第三步,一个王朝能出现太监专权的局面,多半是中后期,如东汉中后期后,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人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专权局面,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纵政权,大唐则是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连皇帝也任其摆布。这个时候,要么是帝王年幼,要么是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皇权受到威胁时,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形成了专权局面,这种局面他当然不愿意看到,所以他对太监读书也控制的极为严格,第一让由翰林学士教导宦官研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功课:背书、号书、判仿,目的是想通过读书,让太监从中明白国家大义,忠于国事才是首要,第二点,眼下的局面,一旦太监开始参与政务,那么朝廷就分为内廷、外廷,机构上完全对称。外廷设有内阁加三法司,内廷则设有司礼监加东厂、锦衣卫。作为机构的延伸,外廷还有外派的地方总督、巡抚,而内廷也有派驻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一来,内廷外廷之间就能从朝廷到地方实现层层的相互制衡,单凭一人的话,任凭你权力多大都难以将触角伸及朝廷内外的。
作为太监,他能实际掌控的也就是整个内廷,对于制约于他的内阁和三法司,他就算贿赂也不可能收买到全部人,再者,这样做的奥妙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内阁和司礼监都设有正副职位,谁正谁副随时决定于皇帝,表面上这两职位是属同一阵线的,实际上它们在部门内部也能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这样一来,一个宦官如果要绝对地获得朝廷权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内阁和三法司,以及直属内阁的地方封疆大吏--能做到这样简直是痴心妄想,很简单,人心难测,明白了这一点,就不怕太监读书了,汉唐的宦官之所以,能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那是手中掌握兵权,这一点tai祖皇帝鉴于汉唐的太监干政,所以早就做了安排,国初权力由皇帝、文官、武将、公侯分割,根本没有宦官的份,成祖即位后才掌握权力,但是与之前的几个阶层互相牵制,不过是最低下的一级而已,说到底太监并不参与军权,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也不过是厂卫(东厂、锦衣卫、西厂),但由于政制上的原因,宦官毕竟不是厂卫的真正主子,真正的主子是皇帝,所以大明的太监必须有皇帝的信任才能为所欲为,事实上还只是皇帝的家奴,其余官员畏惧他们,事实上是畏惧给予宦官权力的皇帝。一旦皇帝不再信任这些宦官,只需一道圣旨就足以让太监死无葬身之地,既如此,他何不重用这个对自己毫无威胁的人抗衡另外一个时时对自己有威胁的官僚呢?“
……………
注解:天下兴亡翻译: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不分输赢不罢休,这叫作亡天下。
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目无君上,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所杀,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然而不了解他这话败坏了仁义,伤害了教化,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而去事奉并非他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三十多年之间,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
自从曹魏正始以来,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假如认为嵇绍是忠,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石勒,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