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06章 哀鸿遍野</h1>
华枫之所决定休整,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敏锐的直觉。
这几日行来,华枫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越到后来,这种不安之感越强。
原因是太顺利了!
按理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在清军正举兵大扫荡的情势之下,他们断不可如此顺利。
在南明王朝地界,数千兵马目标已然不小。
五千余人,六百余骑,并无任何掩饰的官道上,行走了这些时日,理应早已暴露。
可为何却如此平静呢?
难道,这是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平静?
……
此外,根据多思过“提供”的情报,按时间、脚程来算,“无敌先锋军”应于一日前,与另一股敌军相遇才对。
可如今,却连敌军半点踪影也无。
如此诡异的情态,让行事素来谨慎小心的华枫,立即警觉起来。
这也是华枫亲自突前的原因所在。
在华枫想来,如果两军可能遭遇,他至少要比别人早二十里知晓。
这样一来,既可及时隐蔽退让,也可组织伏击。
必要时,甚至可施展雷霆手段,亲自擒拿敌军统帅,来个“擒贼先擒王”,从而一举占居主动。
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到进退自如,就必须平时训练有素。
这也是华枫严明军纪的原因之一。
……
第二点原因,距离拉得过大。
据华枫估算,以先锋军之速度,连续五日的急行军下来,至少已有四百余里。
而黄道周主力军,最多行进三百余里。
毕竟,主力军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整体作风,都远逊于“无敌先锋军”,自然难以跟上华枫等人的速度。
而且,主力军的人数,又是“无敌先锋军”两倍有余。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就更加快不起来。
一百里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或许不算长,只需两个时辰足以赶到。
但对于步兵来说,却算不得短。
即便沿途无休息,至少也要八个时辰以上才能抵达。
……
三支北伐义军,人数均不到两万。
这样的部队,先锋军与主力军之间的距离,理应在二十里左右为宜。
如此,才能形成前后呼应、互为支援的态势。
如果距离过长,一旦有事,很可能鞭长莫及。
显然,华枫的举动,已大大违背了战场之基本原则。
因此,主力军的失利,黄道周的被俘,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道周之所以这么快失利,固然是因为自身带兵打仗能力弱的缘故。但客观而言,也有太过信任华枫的因素在内。
他认为前方有“无敌先锋军”开路,有华枫这样智勇双全的大高手率领,必定万无一失。
是以才会毫不设防,放心跟进。
……
先锋军行进如此之快,与中军主力距离拉开如此之大,细想起来,原因较多。
但主要原因,在于华枫。
或许因为骄傲自满,或许由于麻痹大意,或许急于扫清前行障碍……
无论何种原因,华枫作为先锋军主将,未能及时探明敌情,都难逃失职之责;令“无敌先锋军”一路急行,更难逃失策之咎。
虽然他反应够快,处置也很妥当,但却已来之不及。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