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作者:张永廷
第2章
威信仇方名不灭,
至今遗俗奉遗祠。
苏颂一生从政55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丞相,是集政治、外交、文学、药物、天文于一体的著名人物,欧阳修、朱熹等人对他多有赞誉,《宋史》卷339有传。
“汉家飞将”原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这里代指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熊罴”比喻勇猛的武士,“仇方”是指敌对的一方,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契丹。苏颂将杨业比作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诗的后两句是说,杨业的英名,即便是在敌对的辽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英雄般的崇敬。
第三首,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十一月,苏辙出使辽国,途经杨无敌庙,写下了一首耐人寻味的七律,这是他此次出使契丹28首诗作的第6首。当时距杨业去世已百年有余,杨家的第三代人物杨文广也已离世15年。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杨业本是中原悍将,庙却是辽人所修,苏辙心中生出无限感慨。诗中所提周子隐就是中学课本《周处》中那个猛士,他是晋代人,《资治通鉴》中有他的记载。周处在担任御史中丞时曾经弹劾过梁王司马肜,双方因此结怨。晋朝是司马家族的天下,周处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可见他的梗直、倔强和不懂“吏事”。后来西北氐族造反,朝廷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周子隐受其节制。司马肜故意陷害周处,让他率兵向十数倍于己的强敌发动攻击。周处明知这是司马肜公报私仇,也只能义无反顾地冲向敌阵。
杨业与周子隐有很多相似之处,杨业是北汉降将,周处是江东降臣,周子隐被主将梁王肜所逼以五千人马抵敌七万,不得已力战而死。苏辙在诗的末两句,以晋代周子隐比杨业,以梁王彤指害死杨业之人,主张杀奸臣以谢忠魂。
苏辙的这首七律可能给了后来潘杨故事以很多启发,引发了关于潘杨恩怨的许多枝蔓,为潘杨案开了先河。“尝享能令异域尊”与苏颂诗中“威信仇方名不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谈到杨业在辽国的巨大威望。
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议和始,至1122年燕云之役双方关系破裂,宋辽两国通使不断,每遇传统节日,都要互派使节致贺,特别是冬至和国主生辰,决不能遗漏,此外还有告哀使、回谢使、国信使等等。据专家估算,出使过辽的宋朝官员至少有1600人。宋朝以文取士,官员大都能文,宋代因瞻仰杨无敌庙而题诗者应该还有很多。元祐六年(1091年)彭汝砺作的《古北口杨太尉庙》,即属此列。宋朝涉及杨家将的诗文还有不少,如端拱二年(989年)张咏写的《赠刘吉》,庆历至嘉祐三年(1058年)范仲淹、韩琦分别作的《和杨畋孤琴咏》、《次韶答运使杨畋舍人》等等。
古北口杨无敌庙至今犹存,说明英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北宋对杨家将的官方记载少之又少,能够流传至今的更是绝无仅有。
杨家将传说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杨家祖孙三代浴血奋战、有关史书尚未刊行之前,就已传播开来,属于当代人传当代事。也就是说民间传扬在前,史料成书在后,期间野史正史交杂流传。
而且,在出现了史料记载以后,杨家将故事也没有受到太多的约束,仍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附会演义。这与《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成书过程不尽相同。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一千多年,西晋的陈寿就提供了一个堪称完整的蓝本《三国志》,然后才出现了相关题材的杂剧和评话,元末明初才形成《三国演义》,酝酿的时间非常之长。
三话本杂剧奠定故事框架
北宋时就有杨家将故事的民间“话本”流传,但具体内容已经失传,只有个别残存目录。
北宋建都百余年,经济发展很快,娱乐随之繁荣,“说话”艺术非常兴盛,而且题材广泛,就连宋仁宗都非常爱听,每天都要叫人给他来上一段。“说话”是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说话人为了防止遗忘或是要授徒,把故事记录下来,便形成了“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