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1 / 2)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作者:张永廷

第16章

杨文广虽然算不上宋朝的顶尖人物,但杨文广所处的时代却是顶尖人物云集,中国文化的繁盛几乎触到了云层的最顶端。杨文广之后,宋朝最好的年华也随风而过。杨文广死后50年,北宋灭亡。1072年,陕甘经略使王韶统大军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促使西夏王国向宋廷称臣,维护了边境的安定。

六梦断边关

就在宋与西夏发生战事的时候,辽道宗耶律宠基乘机挑起事端,要求宋割让北境土地,企图使宋两面受敌。1069年,杨文广以70岁的高龄被调往北线,以步兵都虞侯的身份兼领定州路副都总管。定州屯重兵,位于中部,是防契丹南下的要冲。如遇重大战事,皇帝御驾亲征,行营必设在定州。杨文广所受之职是定州路的副帅。自从1004年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和好多年,北部防务已十分松懈。

1073年六月,边防通报发现辽人有异常动向,神宗非常担心,但国内的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主政的王安石不想节外生枝,没有把河北防务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他开导神宗说,不必担心,只要加强军事训练,完善边防城垒就应该没有问题。十月,宋朝在西线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神宗却高兴不起来,他更担心辽国的进攻,而且据当时的情报分析,辽人很可能南下入侵。如果假想成真,宋军两线作战将会非常被动。王安石再次为他宽心,辽人不会轻易放弃和平局面,双方毕竟维持了70多年的和平。宋神宗仍然不能放心,王安石进一步解释说,即使出现不利局面也不用惊慌,对辽可以主守,对西夏可以主攻,西夏不足畏惧。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开始寻衅发难,借口宋军越界筑城进入蔚、应、朔三州,派使臣到宋都争河东地界,要求以雁门山为分水岭划界。九月,双方派使在代州进行谈判,谈判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宋朝内部意见不统一。以沈括等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绝不可屈从,不能为辽人所要挟。蔡挺一派则主张克制忍让,甚至建议召回河北沿边将士以示无事。王安石的态度很耐人寻味,他说出了一句令人琢磨不透的话来,“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宋神宗下令王安石改善边境防务,但王安石依然执迷于自己的判断,认为辽国不会动武,甚至主张在河北裁军。在宋使赴辽的过程中,王安石因为改革受到强烈抨击,宋神宗不得已将其罢相。继任的韩绛系王安石推荐,基本上仍然沿用了王安石的政策。

杨文广身为边防大将,坚决支持抗辽。他认为如果辽人胆敢破坏盟约,必须给予迎头痛击,还可以乘机恢复故疆。杨文广在抗辽前线做了大量的调研,结合镇守定州的工作经验,向朝廷献上了收复失地的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计划,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一命归西,时间是1074年十月,享年75岁。第二年四月,宋廷赐其为同州观察使。杜甫《蜀相》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于杨文广而言却是“尚未出师身先死,更使英雄泪满襟”。

杨文广一向低调,此次高调上奏,引发了朝中非议。1075年三月,也就是杨文广身故后的第四个月。宋神宗召集大臣共商对辽之事,韩琦似乎已知道杨文广献策之事。他对神宗说,现在有些好进之人,以为边防有事,正是谋取富贵的良机。他们肯定会向陛下献策,无非是说现在敌势已衰,以陛下神圣文武,如果选择良将率大兵深入敌境,那么幽蓟之地,可以一举收复。接着韩琦话锋一转,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今河朔之地连年灾荒,民力匮乏,粮草不济,新选的将官没有作战经验,士兵多年不进行正规训练,如果就此发兵去攻强敌,敌人四向来援,我军腹背受敌,再加上粮道不畅,此时进退两难,将如何处之?这也正是太宗前朝,即使拥有曹彬、米信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将都无法避免兵败的原因所在。

当年和欧阳修一起逼退狄青的文彦博也出言反对伐辽。韩琦、文彦博是宋时名将名相,他们众口一词,不能不引起神宗的重视。可以想见,当时如杨文广一样主张北伐的也一定大有人在,神宗本人可能也有光复的想法,但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等待时机成熟。如果准备不足仓促用兵,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以当时边防的情势而论,对辽用兵可能确实并非明智之举。后来南宋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反证。

杨文广一生不甚得志,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他并没能建立与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时代因素。北宋坚守的是保守的退让政策,对辽主和防御,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不断摇摆。修文偃武的积弊已深,文风日盛,文人受宠,甚至于军队都要由文人统军,武将只能任副职,朝野上下讳言用兵,杨文广不可能有更大的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欧阳修们一方面在缅怀杨业,另一方面又在加紧弹劾狄青。曾为杨业之死大抱不平的欧阳修,难道不知狄青之冤吗?假若狄青健在,他比杨文广还要年轻十岁,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必能使辽与西夏不敢轻举妄动。

欧阳修对杨业父子很是景仰,但对处于同时代的杨文广却没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那个时候,民间已经盛行杨家将故事,而真正的杨家后人却被埋没。

杨文广40多岁才开始崭露头角,平张海、战西夏、征南蛮、守北关,南征北战30多年,经历堪称丰富,但并没有太过闪耀的英雄事迹,历史关于他的有限的几次记述都非常简略,无法展现他的聪明才智。

杨文广与那么多的名臣名将同时代,在他们手下谋生,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历史无言评说。杨家最大的不幸,是自杨文广之后再没有一个较为有出息的子孙,在那个盛行墓志铭的时代,甚至连为杨文广写一篇墓志铭的能力都没有,也无法保存杨文广的著作或奏议。杨文广死后,北宋朝廷追任他为同州观察使,多少是一种聊胜于无的安慰。

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捐躯在抗辽一线。杨业在边关屡立战功,号称“无敌”,最后慷慨战死以身殉国。杨延昭自小随父出征,在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辽归路,袭取幽、易等州,威名犹存。杨文广晚年镇守定州尽心竭力,面对强敌滋事,大胆献策议取幽燕。杨家将虽然并非宋代最有影响的战将,到了杨文广这一代也已是日薄西山,但杨家祖孙三代同仇敌忾,以忠勇传家,却是历代将帅中少见。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扬,最初只限于杨业、杨延昭两代,很少提到杨文广。明代以后借助戏曲小说的渲染,杨家将声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豹死留皮、殁而不朽,杨家将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

第六章“还要详细论及此事)。在这里,“八大王”究竟是谁,开始有了歧流。不过,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但其事迹与杨家将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

京剧中有一出程派名剧叫《贺后骂殿》,是程砚秋与言菊朋的代表作,其中对“八大王”的来历有一番详尽解释。这出京剧曾于1976年搬上银幕,由郑国权导演,张曼玲、张元智等人主演。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赵匡胤的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悲愤交加,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最终赵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八贤王”由六个王爷封号和两项特权组成。六个封号是:亲王、良王、忠王、正王、德王和静王,两项特权是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要对赵德芳如此重封,贺后有一段唱叫“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直指赵光义篡位,贺后将他有四比,一比王莽,二比曹操,三比赵高,四比司马师,每一比都非同寻常,每一比都事关事件的内幕真相,事关赵光义登基的合法性。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关于赵光义的继位,历史记载一直都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从来没有谁诉说得如此清楚痛快,甚至于在这里都不是述说而是痛骂了,给人的感觉是畅快淋漓,非常解气。

最新小说: 重生之狂傲仙医 全职召唤师 先撩者受 全联盟都说队长在钓我[电竞] 女渣A进化论[万人迷向] 满好感穿进乙女游戏 我在废土种灵植 不孕有三 诱导型信息素omega 路人甲Beta的恋综修罗场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