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清朝,能使用一千多年的办法岂能是泛泛之谈?更何况,哪怕到了现代,科举制这一套也还是有着它的市场。
但是,现在谈这事却有些为时过早,他的地盘还不够大,人才也不够多,与其搞出一个科举制不伦不类的选官,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沿用察举的制度,名
义上也比较好说,不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对。
不过张扬还是把科举的办法说了出来,算是为以后的施行打打底下,看看手下之人会有什么反应。
待张扬讲完,刘伯温和田丰顿时惊为天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顶好的办法,只是不适合现在。
说到底,就四个字,时机未到。
他们都是聪明人,从张扬的三言两语中就能听出来,这科举制明显是冲着世家大族来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减门阀世族的权势。
可从现在看来,别说张扬,哪怕袁绍、曹操等本就是门阀出身的诸侯们,也无力去改变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得世家者得天下。
如果还有诸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他们已经处在了淘汰的序列之中,除非你真的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抗衡整个天下的猛人,那就当咱没说。而张扬
也明白了自己之前所说,诸如灭掉天下世家之类的话多少有些不现实,哪怕能够做到,那汉人也会元气大伤,总得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原本历史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辈子在压抑世家,可他一死,曹丕一上位,陈群就整了一个九品中正制出来,最后连自家的江山也拱手让给
了司马家,枭雄如曹操都不行,张扬可不敢说自己的政治手腕比曹操还强。
科举制的提议直接被否决了,张扬虽然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没说什么,如今的情况他自然不会不清楚,还不到时候。
不过也别看这个提议俨然已处于废弃当中,可将来的某一天,定会大行于天下。
“如今并州初定,但天下大乱,战事颇为频繁,并州想要独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官职上暂且不宜大动干戈,大体上沿用汉制便可,若有细微
之处需要稍加修改,你二人回去之后可细细思索,只要合情合理,我断然没有不准之理...”
刘伯温和田丰两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仔细听着张扬的话。
这些话基本上就属于最后的定论了,而数天的商议,他们所要的也就是这些话。
而今天张扬所说,也会将今后数年内成为并州官场的铁律,他们必须得一个字一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回头还要仔细揣摩一番,因为他们还得转告底下的
官员。
古往今来,为官之人若是没有这样的心态和准备,只怕是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多远。
堂上灯火幽幽,数天的讨论和思考让张扬颇为疲惫,但还是不得不沉下心来,认真地在心中组织言语,再从口中说出来,这种大事,真是一点都马虎不
得。
“察举制从孝武皇帝起已有数百载,其中弊端横生,二位都是大才,不需我过多赘言。”
“我认为,当有数条解其弊病,我列出三条,两位且听,若有其他可进行补充。”
“其一者,不管是举荐还是被举荐,都需记录在案,若是被举荐之人但凡涉及反叛、贪污、受贿之事,举荐之人则同罪。”
“其二者,都说内举不避亲,但若要我说,时间或许真有一心为公之人,但怀有私心者却更多。所以在我之麾下,任何亲缘关系者要避此嫌疑,不得举
荐兄弟子侄等血脉相关者,一旦犯之,不光此人,其家族亦当重责。”
“其三者,我将在镇北将军府中设下坊司专门监察此事,所有被举荐之官吏,都得给我进这镇北将军府走上一趟,德行才干都得有我亲自考校一番,如
此一来,用着也能放心不少。”
“而若是有人连续举荐三次都没能过了这第三条,那此人的眼光却有一些问题,以后不得再举荐其他人。”
刘伯温和田丰两人连连点头,张扬说得这三条都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而也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接受范围之内。
察举制是大汉四百年选官的基础,也是构成大汉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武帝到现在,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时间,其实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而张扬的话,也不过是以后世人眼光,在其上明确加了几条硬性规定而已。
这些规则实际上也是察举制的一部分,是大汉官员做官的门槛。
只是四百年来,世家大族之人难免形成了一些在暗地里的潜规则罢了,不曾明文规定,四百年下来,这些潜规则有的人还在遵守,但有的人却视若无睹
。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遵守的人越来越少,世家大族之间渐渐开始相互勾结,盘根错节之下, 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便成了世家大族手中看不见的刀剑,排
除异己的时候便拿出来用一用,用完了便扔在一旁,没什么人再去在乎。
而张扬的目的便是将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放在明面上,既能够堵住一些察举制的漏洞,让世家大族有所顾忌,而也没有太过动摇世家大族的利益。
可以这么说,这条政策绝对算得上张扬起兵一来最为温和的一条治政之策。
刘伯温和田丰也当场表示赞同,不过他们赞同的肯定不仅仅是张扬提出的这些条件,他们赞同的还有张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