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冲到家门口,把门撞得哐哐响,男人松开了把住门的手,用力地抱住她。
门吱呀呀地开了。
姜霁北看见,屋中面色憔悴的妇女对他露出了狰狞的神情。
她的额头上乌青一片,新伤叠着旧伤,流下一串血滴来。
在妇女的号叫声中,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可能一直在用头撞东西。
一阵风声袭来,姜霁北下意识地一偏头,躲过了一只拖鞋。
滚!赶紧滚!男人光着一只脚,一只手按住妇女,另一只手去捞剩下的拖鞋。
姜霁北心知现在绝不是继续留在这里的时候,匆匆下楼。
刚下到第五层,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酸涩的门轴转动声。
他警惕地停住脚步,发现挂着502门牌的门被打开了一条缝。
门缝后面露出一张老态龙钟的脸,用探究的眼神盯着他。
姜霁北停下脚步,看清门后站着的是一个阿婆。
你找楼上那家的孩子?阿婆的目光在姜霁北的脸上来回打转,你是什么人啊?
我是他的初中同学。姜霁北顿了下,回答道。
想来老房子隔音效果不好,刚才楼上的动静全被左邻右舍听去了。
哦,初中啊,怪不得阿婆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她一脸神秘地将手掌拢到嘴边,压低声音,轻声说:你不知道吧?那家儿子十几年前就死啦。
死了?
姜霁北彻底愣住。
失语一阵后,他勉强问道:怎么可能?
姜霁北表露出来的震惊之情正在阿婆的预料之内。
阿婆满意地露出诡异的表情:死得可蹊跷啦,应该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了,那个孩子被绑在河边的竹林里,等人发现的时候,他下半身已经被春笋扎穿了到现在还是个悬案呢。可惜了呀,好不容易养出一个大学生。
这话的前半段让姜霁北听得头皮发麻,但最后一句的关键词引起了他的注意:大学生?
是啊,他家儿子那时在上大学呢,应该有二十了。
十一年前,他和池闲都只有十五岁,还在上初三。
原来是池闲的哥哥。
姜霁北骤然松了口气,紧接着问:那他弟弟呢?他弟弟还好吗?
弟弟?阿婆露出疑惑的表情,池家只有一个儿子啊,叫池一鸣。
这句话成功地让姜霁北再一次被镇在原地。
那池闲呢?你认识池闲吗?他盯着阿婆,迫切地想要知道一个答案,他们家应该还有一个弟弟,那年十五岁,读初三
没有这个人啊,小伙子,你找错人了吧?阿婆往门缝后缩了缩。
下楼的时候,姜霁北听到了好几家住户探头探脑的动静。
楼顶那家女人又疯了的消息在矮楼之间是不可多得的谈资,他甚至可以听到他们讨论的声音。
谁又去他们家面前提孩子的事了?
啧啧啧太惨了就一个娃
姜霁北刻意放缓了步伐,但即使是从其他住户的嘴里,也没有听到半分关于另一个孩子的讨论。
怎么可能呢?
离开糖厂生活区,姜霁北没有立刻驱车回家,而是在厂区里转了转。
沿着一条直行的道路,他来到了少年记忆中的一片废弃荒地前。
回忆里,那片荒地上长满了各种野生绿植,还有一个巨大的生满铁锈的秋千。
十一年过去,姜霁北看到,那片荒地已经被填平,原本放置秋千的地方也改成了一个商店。
商店里,几个小孩正在买零食,他们掏出零碎的纸币,换来了店主手中的金平糖。
孩子的快乐轻盈得如同金平糖透明的玻璃包装纸,他们交换玻璃纸,把玻璃纸挡在眼睛上,相互分享自己眼中的太阳有多美。
回忆里的池闲,也说自己要看太阳。
那时的池闲站在秋千上,姜霁北站在秋千边。
池闲握住秋千的吊索,鼓励姜霁北把他推得更高一些:再荡高一点,我就离太阳更近一点。
那你抓稳一点。
在欢声笑语中,池闲越飞越高。
他伸出一只手往天上探:阿霁,再推我一把!
好!
荡到半空的池闲离太阳仿佛只差一指的距离。
姜霁北往后退了几步,瞅准了池闲荡到最低点的时机,冲向秋千,用力地推了他的背一把。
少年人对引力和惯性缺乏认知,又认为自己的本事大到可以与天地平起平坐,更不知后果为何物。
池闲飞起来了。
秋千的吊索从他的手中滑出,有那么一瞬间,他像一只滑翔的隼,在太阳前停滞了几秒,脸上还挂着没有收尽的笑容。
随后,在万有引力的定律之下,池闲的身体在空中画了一道抛物线,面部朝下,重重地摔落在地。
太阳滋养的绿植亲切地拥抱了少年人,可是他飞得太高,落到地上的时候,草地里传出了清脆的折裂声。
姜霁北听过这种声音。
那是他导演父亲剧组里的音效配音师在折芹菜,这音效对应的画面是
骨头折断的画面。
池闲在草地上抖了几下,头下漫出鲜红的血。
阿闲!姜霁北慌慌张张地跑到池闲身边,想去把他扶起来,又怕把人碰得更碎了。
就在他颤抖着手掏出手机想打电话求救的时候,池闲却自己爬了起来。
池闲抹去脸上的血,对姜霁北露出一个让他放心的笑容:没事,我是不会死的!
之后的池闲竟真如他所言,奇迹般地没事了,只是在下巴上留了一块小小的疤。
但在此之后,姜霁北就坚决不帮池闲推秋千,也坚决拒绝池闲给他推秋千了。
阿霁,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嘛没有姜霁北助推,池闲的秋千荡得不起劲儿。
姜霁北摆出严肃的小大人样:不可以,你坐上去晃晃就行了。
现在来故地一游,就算是想再一起荡一荡秋千,也找不到人,更没有秋千可以荡了。
把车开离厂区,停在厂区外的街边后,姜霁北在街上转了转。
记忆之中,他对池闲生活的这片街区了如指掌,十几年前,两个少年骑着自行车,钻遍了大街小巷。
姜霁北记得,出了厂区大门,再往前走两个路口,在红绿灯拐角处的人行道上,有一个二手书摊。
那个书摊的摊主是一个看起来精瘦干瘪得像人参精一样的秃顶老头,他时常骑辆小破三轮,满大街小巷地转悠,上人家家里收废品,再把收来的二手书积攒起来,以极低的价格摆摊售卖。
池闲和姜霁北经常光顾这个二手书摊。
姜霁北不缺零用钱,想看什么书,大可去书店购买全新的。
但池闲常来这个书摊,他性格开朗,和谁都能聊两句,连带着摊主也认识了姜霁北。
这里的书都很便宜,那时的池闲告诉姜霁北,而且在这种旧书摊上,你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