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疏桐没抬头,只是闷声哽咽地问道“陛下怎么还会在这里?”
“我知道你一定会找过来,我只需原地等待就好。”
陶疏桐的眼泪又流了出来。他猛地转身,伸出胳膊,紧紧地,紧紧地抱住了宋炔。宋炔双臂一收,抱起陶疏桐放在马上,自己也上了那匹黄骠马,手一扬鞭,黄骠马飞蹄绝尘而去,刺骨的寒风吹来,宋炔扯过厚披风,把陶疏桐连头一起蒙在了自己怀里,不到片刻,便到了陶疏桐的小院。
两人到了屋里,宋炔拉着陶疏桐走到书桌前,拿出那支狼毫笔,蘸了墨,递给陶疏桐,轻声地说“梅远,把去年写给我的那首小令,重新写一遍,好吗?”
陶疏桐接过笔,用他那手漂亮的小隶,写下了那首漂亮的小令:
天色渐晚
风雪至
人惆怅
小径弯处
一树寒梅如玉
香满路
别来春半
柔肠断
宋炔黑黑的眼睛深深地看着他,“告诉朕,梅花树下,你在思念着谁?”
“意中人”
“谁”
“天上的月亮”
宋炔看向陶疏桐,那双沉沉的双眸深不见底,什么也看不见。
“今晚,花灯树下,你为什么哭?”
“姗姗来迟,怕陛下怪罪”。
宋炔抽出那张写了小令的张,转身便走了出去,听着嗒嗒远去的马蹄声,陶疏桐自言自语道
“明月在天,仰慕足矣。”
正月十五一过,各部各院人马便动起来。
南书房内,宋炔拿着陶疏桐呈上来的奏折,上面是变法中期如何跟进和监督的种种措施,看到那细致而又严谨的法令条规,宋炔知道,为了让懒和尚花和尚贪和尚都变成会念经的和尚,住持开始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