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电力部门派出的施工队已经在布线,一红一蓝两条细细的电线在一根根木头电线杆子的支撑下,一点一点的在村子里延伸。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喊了很久,但在农民们的理解中,四个现代化,就是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生活。小洋楼、电话这些离尚且还居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们,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但电灯马上就要实现了,一个个像看西洋景似的,跟着施工队移动,热血沸腾。
稀奇是稀奇,但相对的对乡下人来说,通电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电缆铺设进村是国家的财政支出,但进了村,具体到户就是各家各户自己的事了,这里面包括家里的入户电线、灯泡以及电度表。
村里的干部老早就做过宣传,让大家各自齐备,别的大队是怎么解决的杨梅不知道,但八队的每一户装电的家伙什还都在杨梅家里堆放着。
村里的人并不是每人都有空往城里跑的,面对着一队的友好邻居们所托,杨梅也不好袖手旁观,有一次趁着去城里看望杨珍秀就全打包带了回来。每家需要的电线长短报了数,杨梅购买的整卷,因为没到安装的时候,也还没有分开,全都存放在杨梅这里。
施工队的速度很快,不过四五天,安装就到了杨家村八队。
一大早的,杨梅是在乡亲们过节般的爽朗笑声中清醒过来的。
对比这些习惯早起的村民,杨梅就懒惰多了,其实现在也才早上六七点钟的样子,并不算太迟,杨梅一再的为自己喜爱睡懒觉而汗颜,但却又喜欢找理由开脱。
八队第一户安装的是东头杨传旺家,跟杨老倌是出了五服的本家子侄,他家的女人是个五大三粗的大嗓门,一进杨梅家门就笑呵呵的。得知安装队已经进了队上,杨梅一骨碌就爬了起来。
对于一个习惯了城市霓虹的人来说,在这个黑灯瞎火的乡下猫了一年多,仍然没有任何适应的迹象。特别是上回被蛇咬了之后,杨梅更是小心谨慎,天色暗淡后,那是打死都不会出门的,也不知道自己心里的那点阴影还有没有机会消退。
不大的功夫,家里又来了好几个人,大家伙儿好像都等着安装工的到来,连田地里都不打算去了。
杨梅紧跟在拿满东西的人后头,急急的往东头去。
安装工人其实只有两个,穿着绝缘的塑胶解放鞋,裤脚打了绑腿,腰上系着安全绳,打扮得整齐利落又与众不同。落在杜民们的眼里分外的神秘和高大上。
他们腰间别着的工具袋就像机器猫的百宝口袋,人们看着从里面一会儿拿出镙丝刀,一会儿翻出手电还有会发光的电笔,折叠刀和电工胶布全都是新奇的东西。
故而对那两个师傅越发的恭敬,所有要求,言出必随,言出必行。
只是乡下房子,免不得灰尘密布,狭小阴暗,常常弄得两个师傅灰头土脸。主人家便会很不好意思的打水拿肥皂,非常过意不去。
好在那两个师傅也很有职业操守,并不会因为脏乱而有任何怨言,工程进展依然神速。
正文 第172章变故
其实速度想不快都很难。这时候每家每户虽然能填饱肚子了,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自从分单干过小日子后,人们才发觉似乎做什么事都离不开钱,而挣钱的途径又那么稀缺,让人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
家里通电也不过是就在各自的堂屋里吊一个灯泡。家里有余钱,也舍得花费的人家,也会考虑到早晚做饭的麻烦,而在灶房里加多一盏,但总之就没有超过安装三盏灯泡的。从主线上接一组开关、灯泡的并联线路,用瓷夹固定即可,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贫穷致使人们过日子不得不精打细算,但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分毫,安装好的人家啪嗒一声拉一下开关处垂下来的长绳,白炽灯泡就发出耀眼夺目的淡黄色光圈来,引得大家一阵欢呼,啧啧称奇。
虽然后来人们都用昏黄来形容白炽灯泡发出来的那一点光,但这一点光,放在这个时候,却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比起每晚摇曳不定的煤油灯盏,这种不怕风雨,光线明亮的白炽灯,简直可以称得上划时代的壮举。
一直装到杨梅家,每家装灯不过二的规矩才被打破。
应杨梅的强烈要求,杨梅和乔云家,每间屋子里都装上了电灯,连猪圈里都没放过。这个举动落在村民的眼里,那简直就是浪费到了极点的行为,于婆婆和杨老倌宠孩子的评价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两老非得宠坏了孩子,也有眼红的说老杨家财大气粗,种蘑菇发财了。谁都没有发现,人群中,齐昌兰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