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过得会儿,总算把小厮盼回来了。
那小厮大老远的就在叫:“中了,中了,大少爷中了!”
胡氏起先高兴,一听只有大少爷,这脸就是一沉,心里喜悦去了一半,不过自己儿子还小,也是情有可原,姜辞考上总是好事的,她立时又露出笑来。
老爷子高兴坏了,连忙叫人去放炮仗,又问小厮:“第几名呢。”
“十七名。”
“很不错了!”已经出乎老爷子意料,他伸手就握住姜辞肩膀,“好小子,给咱们姜家争光了!”
姜辞总算松了口气。
他多怕辜负众望,如今中了,多年辛苦得到回报,他浑身轻松,但也没忘记安慰姜照:“阿照,你以后机会多得是。”
姜照生性豁达,嘻嘻一笑:“考上才奇怪呢,我才几岁啊,便是当朝大儒,最年轻的也只有十四岁才考上的,堂哥,你可也算得上是天纵奇才了呢!”
姜辞有些不好意思:“什么奇才,我是笨鸟先飞。”
“管他什么,中了就好!”老爷子叫道,“快叫厨房准备宴席,晚上庆贺庆贺!”又拉着姜辞,“走走,给咱们老祖宗去磕个头,也好让他们知道,咱们姜家越来越有望了。”
他喜得连捶了姜辞好几下,又恨不得把这孙子抱在怀里疼一疼。
因姜家一直都是地主,从未曾出过入仕的,后来姜济显出人头地,点亮了最初的希望,现在又多了姜辞,老爷子怎能不激动,恨不得祖宗显灵,他能说上两句话夸耀夸耀呢。
这可都是他的儿子,孙子!
姜辞跟着老爷子走了,几个女眷也很高兴,老太太都抹起泪来,与梁氏道:“阿辞真是个好孩子,你们做爹的,做娘的也辛苦了。”
老太太向来会做人。
梁氏笑道:“也是娘教得好。”
没胡氏的事情,胡氏起来去厨房。
几个姑娘家聚一起说话,都欢欢喜喜的。
胡如兰最是高兴,她伸手捏了捏了荷包,这荷包里还藏着一个荷包呢,只等母亲把这事儿说了,她就把那荷包送给姜辞,恭喜他高中,她脸儿红扑扑的,眸中闪着喜悦的光。
这光到下午都没有褪去,戴氏见到了,哪里不难过,原本好好一桩事情,结果胡氏非不肯出面,而且听她的意思,老太太肯定也不准的,只可怜自己这女儿了。
她抽得机会把胡如兰领到屋里。
胡如兰只当她要说好事,羞涩的道:“阿娘,可是老太太同意了?”
戴氏临到跟头又不忍心了,支支吾吾好一会儿才道:“如兰,为娘自会给你挑个好人家了,阿辞本也不合适你,你莫想着他了。”
胡如兰脸色一下白了,盯着戴氏道:“老太太不同意?”
戴氏叹口气:“别说老太太了,便是你姑母都不愿意。”
“可是阿娘之前说……”胡如兰的眼睛都红了,她期盼了那么久的事情,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阿娘,你怎么不多求求姑母,姑母不是挺喜欢我的吗?老太太也喜欢我。”
喜欢归喜欢,可她们都是多么势利的人!
戴氏也是第一次发现,故而心有不甘,自己女儿也是个好姑娘,怎么就嫁不得姜辞了?
姜家也就姜济显一人当官罢了!
“如兰,你别难过,以后……”
不等戴氏说完,胡如兰哭着就出去了。
原来老太太,姑母他们表面上是喜欢自己,心里当真觉得自己配不上姜辞的,兴许姜瑜她们也是,她不过是个农人的女儿罢了,占得姑母的光来这家中生活,可到底不是什么大家闺秀。
胡如兰这一气,哭了好久,可晚上还有宴席,她不能叫她们看出来,只得忍住,洗了脸照样出去。
晚上众人庆贺,她见到姜辞,他穿了一身新袍子,光亮的比这夜里的烛光还要耀眼。
她淹没在人堆里,一点不起眼。
也难怪,她是配不上他。
她想着,眼泪像是要从心里流出来,说不出的难过,还不能叫人发现,她只能拼命忍住。
几个姑娘在一桌吃饭,她们都说说笑笑的,唯独她不开口,姜瑜发现,问道:“阿兰是有什么心事呀,一声不吭的,早上还高兴的很呢,下午倒是没见你。”
“哪有,我太高兴了,表哥兴许很快也能做官,家里就有两个官了。”她笑着拿起酒盅,“咱们喝酒啊。”
姜瑜便也没起疑。
酒入愁肠,愁更愁,胡如兰却是一盅接着一盅,不知道喝了多少,一会儿就醉了。
姜蕙有些奇怪:“没想到表姐那么能喝酒,倒是比咱们还高兴。”
姜瑜道:“总是姑娘家,可不能叫她再喝了,快些把酒盅拿了。”
姜蕙坐在她旁边,便去拿酒盅,胡如兰醉醺醺的,见到她手伸来,轻声问:“阿蕙,你可也是瞧不起我?”
“什么话?”姜蕙惊讶。
胡如兰道:“便是瞧不起呢。”说完一头栽在桌上。
见她烂醉如泥,姜瑜忙叫人抬了回去。
第二日,顺天府又举行鹿鸣宴,宴请众位举人,这几日,京城总听得到鞭炮声。
侄儿中举,姜济显自然也很高兴了,便是同袍都来恭喜的,这日回来与胡氏说话:“明儿皇上要去狩猎,你帮我找套骑射服来。”
胡氏一开始不明白,惊讶道:“骑射服,老爷哪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