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表示着一个时序的非概率模型,指的是状态空间中经过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换的非随机过程。
看到这里。
有些同学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
这是一个定义上与马尔科夫链完全相反的模型,描述的是一种很小区间内的定性可能。
而这种模型,一般只会出现在……
超级超级小的微观领域。
想到这里。
徐云忽然灵光一闪。
“微观领域,衰变积分?”
只见他飞快的拿起笔,在其中另一张纸上飞快的写下了一行字:
y(xn+1)-y(xn)/h≈f(xn,y(xn))
y(xn+1)=y(xn)+hf(xn,y(xn))
写完这些后。
徐云拿出笔记本,打开了一个定制版的物理软件。
这是科大研究生才能申请的量化计算程序,以高斯做的量化计算为核心基础运行,可以计算一些精度有限的模型,名字叫做极光。
极光中录入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微粒的运行轨迹,连接的是科大同辐那边的一台次级服务器。
随后徐云通过mathpix将自己写好的公式识别、传输入内,按下了回车键。
十二秒后。
一个数字出现在了徐云面前:
0。
这个0可不是无一可靠的那个0,而是指系统中没有找出符合这种征值的结果。
“奇怪了……”
看着面前的0,徐云一边转着笔,一边疑惑自语:
“没有符合征值的结果……方程组也没输入错误,难道说我的想法出问题了?”
按照他的思路。
第一部 分方程组在化简后出现了一个观测态方程,他便试探性的进行了一次积分化简。
最终他用差商近似导数推导出的周期,最终有些疑似符合光场中微粒的衰减量级。
换而言之……
似乎符合某种粒子的运行轨迹。
但眼下极光得出的结果,却是一个0?
亦或者说……
这是一个此前没有被发现过的新粒子?
众所周知。
根据目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我们暂时认为的基本粒子一共有61种,被分成四个部分:
夸克。
轻子。
规范玻色子。
以及higgs粒子。
当然了。
还有一个未证实的粒子,即“引力子”。
它是假设的粒子,用于传递引力相互作用,此处便不多赘述。
其中构成物质的是费米子,包括夸克和轻子。
夸克可通过强相互作用形成重子和介子,重子中质子和中子可以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也是费米子。
同时原子核和电子可以构成原子,进而组成我们看到的世界。
传递相互作用的则是规范玻色子,用于在费米子之间传递相互作用力。
比如光子,便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规范玻色子。
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是higgs粒子——这个细说起来比较复杂,比如虽然基本粒子的质量来自于higgs粒子,但是宇宙可见质量的主要来源却是强相互作用,属于博士阶段的概念,总之概念上了解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