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科研领域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便是毛熊还有海对面,它们有关气象雷达的发展水平也就那样。
人类第一台气象雷达出现在1943年,距离现在大概二十年不到。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出了一台风暴雷达,主要用于风暴的位置,原理极其原始,而且现在还在运行。
又比如目前国内的气象雷达。
国内的第一台常规气象雷达落地于三年前,由老郭的好友保铮通过军用843测高雷达改制而成,全名为703型雷达。
它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
用于预测台风。
可以这样说。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气象雷达基本上都是用于观测大型气象灾害,比如说台风、飓风等等。
除此以外。
普通的降雨啦、降雪啦、沙尘暴啥的它们压根预测不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望远镜。
可眼下徐云所说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却仿佛在老郭的面前开出了一条通天的新路……
很多很多年以后。
老郭和徐云见面的这一天被赋予了许多特殊的色彩,二人的交流也被冠以了很多莫名的光环。
比如稳重的有【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对话】。
整活的则是【同志,这是你们加速器的密码】等等。
还有人戏称这是【鸡兔同笼】,所以将其称为【笼中对】……
……
过了片刻。
老郭将内心的震撼彻底‘消化’完毕,随后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徐云:
“韩立同志,这个气象……气象多普勒雷达,组装起来需要哪些流程和零件?”
老郭没问徐云能不能给出组装方案,毕竟此前徐云曾经说过一件事:
整个设备的投入大概要几万块钱,时间快则三四天,慢则七八天。
也就是说徐云肯定清楚具体的步骤,甚至知道一些更加详细的内幕。
“零件啊……”
果不其然。
徐云很快摸了摸下巴,慢慢说道:
“从结构上来说,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基本上可以分成八个环节。”
“也就是天线、天线罩、信号处理器、伺服系统、发射机、接收机、波导管和显示器……”
“韩立同志,你先等等。”
不等徐云说完,老郭便打断了他。
只见老郭从公文包里取出了纸和笔,将它们放在桌上,方才示意道:
“请继续吧,韩立同志。”
徐云对此倒也不以为意,点了点头便继续说道:
“其中最简单的是天线罩和显示器,天线罩就不说了,显示器只要能显示出回波和垂直剖面即可。”
“至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可以用医院的x光机临时改良——前提是领导们能说服林宇医生。”
“天线的话正馈线用抛物面天线就行,口径1米左右,馈线也只要水平线极化……”
与发动机一样。
小型多普勒探测雷达,同样是后世diy圈中很常见的一种设备。
当年徐云在成飞的时候,就鼓捣过很多次这玩意——虽然搞的是小型的小功率测风多普勒雷达,接受灵敏度只有-60dbm,但原理上还是相通的。
考虑到眼下这个时代兔子们的工业水准较低,加之此时的时间较为紧迫。
因此徐云也一如既往的用上了一个老思路:
不搞正式版设备,只搞性价比最高的乞丐……咳咳,青春版气象多普勒雷达。
毕竟老郭他们需要的也只是五千万组的数据罢了。
后世一台普通的气象多普勒雷达每次收集的数据非常夸张,往往可以达到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组。
例如酒泉那座非常有个性的‘海豚式’雷达塔楼,单次采集的数据量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组。
没办法。
大气中的粒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