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节(2 / 2)

如今有这么封来自首都的信件在面前,李耀滋犹疑不定也是正常的。

随后陈省身想了想,又报出了几个名字:

“景均兄,那么李卓皓、健雄、肇中还有政道他们呢?”

李景均摇了摇头:

“前面三位已经明确表示不回国了,至于政道……他没有给我任何答复。”

听到李景均这番话……准确来说是听到“政道”这个名字的时候。

小杨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华夏有个成语,叫做兄弟阋墙。

而在物理学界中要说哪对科学家最符合这个成语,那么小杨和小李显然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奖,但却在获奖后分道扬镳,哪怕在2023年都没有和好。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

二人闹翻的原因彼此各执一词,自传中对于这件事描述的互相矛盾,他人的佐证也互相矛盾,即便在后世都属于一个未解之谜。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二人矛盾直接的爆发点就是论文的署名先后问题。

小李想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边,理由是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

小杨则认为他的贡献比较大,应该把自己的署名排在前面——因为小杨的数学功底确实要强过小李很多。

具体的时间节点大概是这样的:

双方在1952年的三篇论文中对署名先后发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双方写下了宇称不守恒论文,论文发布时双方对署名先后爆发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

1957年,二人获得诺奖。

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些杨李二人从合作到获奖的经历。

文章中小李说了一句话:

“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是我一人所为,与杨无关。”

至此以后,二人彻底决裂。

接着在1970年。

小李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演讲,后整理为演讲录。

在这篇文章里面小李提出,他本人是“宇称不守恒”的最大功臣,却对小杨的作用几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小杨在发明过程之中无关紧要。

1983年的时候。

为了澄清事实,反驳小李的说法,小杨在他的《论文选集》中的评注里,提到了小李在1970年的那篇文章。

他指出小李回避二人合作共同创造的事实,把功劳都揽到身上。

后来小李为了反击,和好友季承……也就是季羡林之子,合作完成了一部《小李传》。

也正是这部传记,让杨李二人的矛盾彻底为世人所知。

如今杨李二人的矛盾在海对面的华人物理圈内并不算什么大秘密,所以听到小李的名字后,小杨便忍不住用冷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

李景均和陈省身对于杨李的矛盾知之已久,不过这种学术上的事儿外人也不太好掺和,所以两人只是彼此对视了一眼,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便不再说话。

接着陈省身顿了顿,重新换了个话题:

“景均,除了小李之外,其他三位都是什么拒绝的理由?”

陈省身刚才问过四个名字,除了李政道之外的三人分别是李卓皓、吴健雄和丁肇中,三人也都是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

其中李卓皓是生物化学家,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合成人体生长激素,被誉为“荷尔蒙之父”。

吴健雄和丁肇中就不必多说了,前者是人类科研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后者则是知名的理论物理大佬。

“他们三个啊……”

李景均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的关系都比较靠近对岸那边,不是对岸大学的客座教授,就是对岸研究院的荣誉院士。”

“所以他们在立场上就相对和国内有些不契合,再加上他们已经入籍了海对面,所以就推脱不回了。”

接着李景均沉默了几秒钟,又补充了一句:

“其他一些不愿回国的科学家或者留学生基本上也都是类似的理由,只不过有些人确实有这顾虑,有些人则是贪图海对面的生活所以找的借口罢了。”

陈省身有些沉重的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如今待在海对面的华夏人才基本上都是庚款留学生,这可是由物流集团全程独自操持的项目。

更别说那些有资格被推选为留学生的人才大多也接受的是“xx大学”之类的教育,他们很多人的亲朋故友当年也都跟着一起撤离到了对岸。

最新小说: 对不起我开挂了 超级抽奖系统让我无所不能 龙婿当道 汉末复新 快穿系统:男神大大求放过 快穿系统:小黑莲们,你站住! 神话起源:众神的传说 倾星 不利流年(1V1) 阿姜,阿姜(古言,1v1)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