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节(2 / 2)

“咱们现在已经讨论完了暗物质,是不是该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徐云闻言立马正襟危坐了几分,同时将思维导图翻到了下一页:

“没问题,杨教授,接下来咱们就该聊聊引力波的事儿了。”

“陆主任已经将您的想法和我复述过了一遍,对于引力波的推导过程呢,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同时常规引力波的测量方案我也相当赞同,干涉仪是这个领域的最优解。”

“当然了,这方面我个人提个建议,您今后可以多和计算机所的同志们联系联系。”

“计算机所?”

杨振宁眨了眨眼,此时他对徐云的看法已经没之前那么迟疑了:

“小徐,那边有什么新成果吗?”

徐云嗯了一声,不过也没多解释。

杨振宁对常规引力波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ligo无疑,不过由于时代所限,杨振宁的方案多少要比ligo更加保守一些。

比如在徐云看来。

杨振宁设计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数,真空率则可以相对缩小一点儿。

不过这些都属于工程落位上的细枝末节,这时候提出来没啥实际意义,反倒可能让杨振宁有些不快。

所以徐云便换了个话题,将杨振宁的注意力引到了计算机所。

因为……

引力波探测设备除了‘精度’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关键——那就是分析软件。

而很巧合的是。

当初徐云在和叶笃正聊天的时候,曾与钱秉穹仔细的谈过国产工业软件的事情。

如今兔子们已经将工业软件的研发安排上了日程,虽然这玩意儿不可能一两年就产出成果,但引力波探测器同样也不会那么快就投入运用。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

第一代版本的引力波探测器应该会在8年后初步建成,然后经过两年左右的检修验收,最终在十年后正式投入运行。

那时候第一代工业软件应该也差不多到了问世的时间,如果杨振宁能够与计算机所那边保持足够密切的联络,那么完全有可能做到软件定制化……也就是把引力波探测器作为工业软件试点的可能。

同时引力波探测需要解析的数据极其庞大,足够计算机所那边用于长期迭代软件版本。

所以在徐云看来。

引力波探测器和工业软件先天化的就是一堆好搭档,彼此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互补。

随后徐云简单的将工业软件的事儿和杨振宁介绍了一遍,以杨振宁的视野很快便理解了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杨振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

“小徐,这是你个人的想法,还是组织上托你转述给我的?”

电话对头的徐云笑了笑:

“算是我个人的想法吧,还没和组织上汇报过呢——毕竟之前留给我们这边做准备的时间太少了。”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对徐云的看法又发生了些许变化。

引力波探测器的分析模块,这确实是一个有些被他忽略的环节。

此前他与陆光达的重点都在于设备精度、芯材拼接这些相对较“硬”的设备参数上,却有些忽略了分析软件这个‘软’模块。

当然了。

这也和现如今的科技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年头集成电路刚问世两年不到,概念很火但还没有真正的芯片问世,所以很多数据解析都停留在每秒1-3万次的量级。

有些时候条件有限,即便是海对面的学者也都会选择用计算尺之类的设备进行手算。

加之杨振宁和陆光达的心思都放在了量子化引力的最终目标上,因此讨论过程中便下意识没把分析数据的事儿考虑进去。

诚然。

如果兔子们真要落实这个项目,验证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这个被忽略的环节。

但这样一来,到时候杨振宁可就有些尴尬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有很多人在为了祖国燃烧自己,但同样也有一些利己善妒的人存在,不是所有人都对杨振宁李政道的回国抱有善意。

要是杨振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到时候保不齐就有一些阴阳怪气的风言风语出现了。

因此徐云的做法,倒是无形中帮杨振宁化解了一些麻烦。

想到这里。

杨振宁对于徐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

“小徐,敢问你今年多大了?”

“十七岁零九十多个月吧。”

最新小说: 师弟有病,我有疾 朕被摄政王压了 穿书后我成了疯批仙尊的续弦 曰归曰归 野田黄雀行 夜半撞见非人类 在娱乐圈做资本的厨子 穿成大佬的隐婚妻 捡了一座仙岛 惊!我家丧尸王得哄着吃晶核才行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