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几个女知青倒是没有离开,经历过刚才那剑拔弩张的一幕,大家都对余晚潇这个人有了鲜明且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赵清澜表现出来的稳重可靠,正义凛然是让人很欣赏又不意外的品质,那余晚潇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应变有加就足以让旁人惊艳。
乡下人因为环境闭塞,不如大城市交流频繁且丰富,大多数都淳朴老实,腼腆羞涩,要不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要多蛮横无理就有多蛮横无理。
余晚潇显然两者都不是,她的为人处事浑然天成带着不卑不亢的色彩,又有着乡土人独有的耿直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就会喜欢上。
圆脸女知青赵胜男就很欣赏她这个脾气,也愿意交她这个朋友,便留下来做了一番介绍,又招呼着自己的小姐妹们,纷纷给余晚潇等人送了些小礼物。
赵清澜也送了余晚潇一份礼物,是一本古代诗歌的集册。
余晚潇暂时看不懂这本诗歌集册,但等未来她逐渐捡回之前的文化基础,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大概就能用上这本册子了。
届时这本诗歌集册,想必也能很好地帮助她复习,应对这一届高考的语文科目。
其他新来的男知青们也没闲着,见余晚潇身上的谣言已经被洗清,便又凑了过来履行诺言,一个个上赶着示好送礼。
知青们的礼物大多都是些徽章,书签之类的文雅玩意儿,或者家乡带来的腌渍梅果这类的小特产。
礼轻情意重,余晚潇也不是爱占便宜的人,便把自己叉上来的一条鲫鱼送给了知青们。
知青们下乡之前就知道条件异常艰苦,一路过来也听说了不少传闻。
他们听说说乡下吃的都是芋头,窝头,喝的粥比水还稀,菜里十天八天没有一滴油,连盐都舍不得多放。
这会虽然刚刚到达,还没体验到下乡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但看到这下场雨都仿佛能被冲垮的知青茅房,新知青们的内心已然产生了动摇退缩之意。
他们也深深地担忧起了以后的艰苦生活,简直不敢想那种饥一顿饿一顿,天天吃不饱还要下地干活的日子。
幸好,余晚潇居然会打鱼,而且打上来的还是相当肥硕的一条鲫鱼,这要是拿来煲汤,那晚上大家的伙食就不用愁了。
众人欣然接受了余晚潇的赠礼,同时对她也产生了另一种程度上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