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抬头看了她一眼,“回来了。”
霍宴走到沙盘边上,视线落在谢光手里正在修补的一座重檐宫殿上,“我走之前你问我的事…”
霍宴顿了顿,继续道,“我想好了。”
常科试在开春后举行,一出年节,各地官办书院就会将操行评定合格的考生名册上报太学府,所以在年节假之前,谢光就会将明年要下场应考的学生名册分科整理出来。
谢光认为霍宴明年完全可以下场,在她走之前问她打算考哪一科,霍宴最拿手的是经字科和射字科这两科,谢光觉得总归是在这两科之中选一科。
常科试的科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得上是考生的出身,射字科出身的考生过了金殿选试大多会先被分进禁军,经字科毕竟是当今圣上最看重的正统,霍宴在这一科上的造诣不输于她的射术水平,谢光自然还是更建议她考经字科。
可霍宴说的想好,却是想两科同考。
谢光不赞同道,“你应该知道,书院小秋闱的卷子是缩减了篇幅的,就拿经字科来说,贴经、释义内容都有所减少,论经也只有一个题目,正式的常科试论经却有三小一大四个议题,考试极耗体力和精力,各科考试时间又接近,你这样,反而有可能两科都考不好。”
但霍宴坚持,“我有分寸。”
谢光便也不再劝她,而是道,“按你现在的水平,正常发挥通过常科试不成问题,可以一起准备明年的金殿选试。”
如果说常科试是百中取一,金殿选试就更是优中择优,只取其尖。
大殿之上皇帝只会挑出让她记忆最深刻的几人并亲自指派官职,如谢光和霍中廷,就都是她们应考那年在金殿选试上被钦点出来的人,那时承乾帝登基不久,朝臣青黄不接,破格提了不少年轻臣子。
其他人出了大殿会有十多名当年的考官共同决定录取与否,很多时候那不光光是学识修养的考较,更涉及各方派系之间的博弈。
这些人之中又有七成以上会被派往地方,不到三成会留在京都,填补底层的空缺官职。这些任命承乾帝不会亲力亲为,而是由吏部拟定后报给承乾帝过目,御笔批复后正式生效任命。
许多人过了常科试后长居京都,数次甚至十数次过不了金殿选试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会投纸自荐或是找人引荐成为权臣门下客卿,霍中廷就养了许多这样的客卿。
霍宴听见谢光这么说,只是道,“等名册送到了太学府,我先保证自己不缺胳膊断腿地活着进了考场再说。”
离开书院之前,霍宴没给谢光答复,是因为她根本还没决定要不要走这一趟。
霍中廷利用她,防她,不会容她踏入常科试的考场。
京都官场各方派系势力交织,承乾帝是当了近三十年皇帝大权在握的成熟帝王,霍中廷势力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