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得讲一讲我家住福州路时的三件事:一是华瞻哥本来赴美国留学,新中国建立后,他回到了祖国,在上海复旦大学教书;二是元草哥参加抗美援朝去朝鲜了;三是宝姐在厦门认识了她在“双十中学”教英文时的同事杨民望(福建音专毕业在双十中学教音乐的),一起回上海来结婚。那时结婚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新房是我家朝北的7平方米“亭子间”,就是一楼和二楼之间的小间。没有装修,也没有添任何新家具。
他们结婚时,爸爸想请梅兰芳先生证婚。可是民望哥是基督徒,他不同意。后来终于请爸爸的好友谢颂羔牧师为他们证婚,在史研究馆馆长。他毕竟是大学问家。
爸爸自己写了“日月楼”横披,和这对联一起裱了,挂在阳台上。从那时开始,爸爸在日月楼度过了21个春秋,不算短。遗憾的是后9年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过,这前12年毕竟是幸福快乐的。
耳目一新
吃饱穿暖以后,就会想到旅游。我们那时虽然不能和现在相比,也称得上丰衣足食了。抗战时期到过不少地方,但对爸爸来说,那和旅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住在福州路时,我们就已开始动起来。1954年的夏天,那时华瞻哥已从美国回上海定居,他喜欢古文诗词,喜欢到诗词中提到的有古迹的地方去。爸爸选定了南京。华瞻哥在教,所以爸妈和我也只能凑他们的暑假去。
在火车里时,爸爸和华瞻哥就在吟诵刘禹锡的《乌衣巷》:
第25章
恋耽美